资源简介 《失败指南针》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成长型思维 情绪ABC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教学对象 七年级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自我的关键期,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和对成败的认知二元性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片面化、绝对化甚至糟糕至极的自我概念,走向“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生命无价值感、社交无能力”的成长方向,因此,在本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有助于引导他们以连续、发展的视角看待自我,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差异,认识大脑的可塑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3M指南针来发展成长型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纳固定型思维的存在,并感受成长型思维对自我概念的积极塑造。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拟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3M指南针分享与讨论教学难点接纳固定型思维的存在,同时相信大脑的可塑性案例分析六、教学方法 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本课以体验式活动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PPT、《被拒绝100次后》视频、《一个小球的故事》视频、学习单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引入(2min)内容:一分钟挑战 给学生呈现四个挑战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说服同桌无偿赠予你十元,第二个任务是让老师送你一份礼物,第三个任务是在纸上从48.7写到58.5,第四个任务是找到班里名字笔画数最接近20的同学),邀请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任务在一分钟内完成。设计四个不太容易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在挑战过程中体验失败,引入本课主题。 引出“失败”这一主题。转化(7min)内容: 失败事件大回顾 让学生阅读与失败有关的生活事件,并想象自己正面临其中一件事,然后用简单的词语在记录下自己当下的感受,对自己的看法,对未来的期待,然后通过词语对比引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差异。 固定型思维的存在意义 播放《被拒绝100次后》的前半段,内容是分享人在小时候被拒绝之后感受到尴尬和痛苦,发誓再也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然后呈现一系列与固定型思维有关的行为,让学生猜测一下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引出固定型思维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我们,但也会失去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固定型思维可以改变吗? 播放《被拒绝100次后》的后半段,内容是分享人在长大之后给自己设置了100个被拒绝的挑战目标,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被拒绝也可以转化为不拒绝,引出了大脑的可塑性。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面对失败事件时的自我认知和感受,找到自身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通过视频分享,让学生体验固定型思维存在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给予我们安全感,进而接纳固定型思维的存在。 通过视频分享,让学生意识到接纳不等于无法改变,我们一直拥有塑造自我的选择权。 通过亲身体验和视频感悟,让学生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差异,认识大脑的可塑性。工作(10min)内容:3M指南针 My goal: 引导学生回顾课前小游戏,思考自己设定的挑战目标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挑战,自己会怎么做?引出每次尝试都是成长。c. 总结:将最终目标拆分为N步,失败并不是走不到终点,而是走向成功的某一步。 My success: 让学生回顾并写下曾经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没那么差劲,包括具体的场景,以及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儿,自己又做了什么? 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上那些引以为傲的特点或行为,例如掌握的技能、性格,帮助过的人、付出的爱心,得到的赞美,坚持做的事等。 总结:让自己骄傲的成功不是来自天赋,是不断学习、坚持和尝试的结果,保存这些成功的瞬间,并记录下自己为它付出的努力,就是对抗固定型思维的最大力量。 My view: 呈现生活事例:“考了59分”,内省固定型思维与自我的对话“我很差劲,我是废物,我没有学习的天分。” 提出“旁观者视角”:用第二人称来客观审视事件本身。 提出“未来视角”:拉长时间间隔来看待这个问题。 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反思自身的固定型思维,同时提出三个指南针来一一打败固定型思维背后的消极自我,指引学生构建可发展的积极自我。 带领学生在感悟和反思中练习3M指南针,并将其内化为成长型思维的养分。总结(1min)内容:一个小球的故事 播放视频《一个小球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球从方形变为圆形、最后再次变回方形的故事,展现了小球在其生命历程中不断挑战、尝试、成长的故事。 总结:每个小球都有脚,带着指南针能走更远《一个小球的故事》是对3M指南针的发展和延续,向学生展示成长型思维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升华本课主题,让学生感受成长型思维的魅力。十、学习单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