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命的意义》教案设计学情分析本课所针对的是初中生,这一时期的他们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建构自我同一性,往往会对自我和生活开始产生更多的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他们探索的一个话题。之前就有学生问过,为什么要活着,反正迟早要离开。而学校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包括死亡等生命的话题探讨。这次历经三年的新冠疫情,无疑把生命教育又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让学生在疫情中成长和思考,去挖掘和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看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死亡这个结果,而在于过程。 2、情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积极看待自己的生命。 3、行为目标:能够意识到死亡存在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看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死亡这个结果,而在于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意识到死亡存在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教学方式讲授法、故事讲述法、视频演示法教学准备课件PPT、教案、《死亡的N种说法》视频(1’13”)教学活动流程示意1. 导入新课:死亡的N种说法(6min) 2. 活动探究:活着的意义——意识到生命是条单行道,与他人联结的(12min) 3. 案例探究:人生的意义与甜甜圈——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找到意义(18min) 4. 课程总结(4min)教学过程活动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时间1 导入新课 通过开放式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师:欢迎来到心理课堂,在上课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我们上一节课讨论到了死亡,知道了死亡虽然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是依然需要开口谈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面对死亡。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生命的话题。这一次我们将讨论到的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 “生命的意义”。相信很多同学在以前就对着一个问题有过思考。也许有的人已经找到了答案,也许有的人还没有。不管有没有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将会是一个不断值得思考的问题。 邀请学生回答自己会怎么形容死亡。 之后给大家看一下《死亡的N种说法》的视频。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6min2 活着的意义 通过学生辩论以及思考疫情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生命是与他人联结的。死亡带不走的是人在世所产生的一切影响。 教师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一起思考,地球上个每个人,是否最终都不可避免,走向死亡?有没有例外? 接着抛出第二问题,既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死去,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展开讨论,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死,那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 教师再次提问:毫无疑问,我们会死亡,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值得活着? 接着呈现新冠肺炎的案例提问学生: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医生还要救他们呢?如果不救的话,会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生命是条单行道,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而一旦失去,很多家庭会痛苦至极,因为生命是联结的。我们死去,我们活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身边的人而言。 最后教师呈现三次死亡的说法,强调,即便不被人记住,他的影响也还是继续存在。所以并不是说死亡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了。至少在自己最爱的人、在后代或亲人身边,依然留有痕迹。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12min3 人生的意义与甜甜圈 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如果说我没有什么爱的人,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就是孤独、普通的一个人,那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教师邀请学生阅读故事:《人生的意义与甜甜圈》。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故事已经看完了,对于生命的意义,你是否有了新的解读? 最后小结:对一些人而言,生命中的甜甜圈可能是好喝的奶茶、有趣的事情、不断挑战的自我、挽救他人的生命、又或者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中的甜甜圈。你找到了吗?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18min4 总结 总结课堂,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死亡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疫情中医护人员拼死挽救他人的事情中看到了生命的唯一和珍贵,意识到了死亡可以带走人的身体,但是带不走人生在世所带来的点滴影响,这些影响都将持续下去,这些是生命的羁绊也是我们活着的理由。之后,我们看了人生的意义与甜甜圈的故事,意识到了其实不管有没有生命的羁绊,生命都是有意义的。而它的意义就在于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个具体的过程里。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甜甜圈,享受生活的美好。好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倾听。 4min教学反思课程结束后,自以为内容比较干,概念太过抽象,学生不一定喜欢。事后询问学生,学生表示挺好的。可能因为在邀请学生上台时,学生比较抵触或者因为之前并没有经常邀请学生上台,上台学生表示有点意外。听课教师杨晴老师表示开头的视频很好,能够给学生比较积极正面的感受,让他们不那么害怕死亡。课程内容深度够,总体而言不错。个人感觉如果下次能够把甜甜圈的故事邀请学生来配音,可能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