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以及联系实际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思考去获取知识。
2.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在化学变化中物质会发生改变,变成另外的物质,即:在质的方面变了。那么,你是否思考过在量的方面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二)进行新课
1.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学生活动:作出三种假设,即:经过化学反应后质量会变大、变小、不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探究。注意观察、思考两个问题: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
(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讨论、交流、分析原因,初步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对结论中合理的部分给以肯定,然后补充得出完整结论。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拉瓦锡进行的质量守恒研究的结论。
教师活动:演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和镁条燃烧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讨论回答:
(1)上面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被全部收集起来后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来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从分子、原子观点分析碳燃烧,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请学生写出红磷燃烧、硫燃烧、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说出从中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书写,并回答。
师生共同评定其优点和缺点。
教师活动:指出为了书写简便,可用化学式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要求知道其涵义及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所提供的信息。
(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表示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课本3个化学方程式的信息。阅读小资料,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质量守恒定律。注意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使一些表面看来反应前后质量并不相等的,也同样遵守该定律。如:木炭燃烧后看不见了,是因为生成了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从每个化学方程式中,都可以得到刚才所说的三个信息。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磷+氧气 (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硫酸铜 (
)铜+硫酸亚铁
碳酸钠+盐酸 (
)氯化钠+二氧化碳+水
镁+氧气 (
点燃
)氧化镁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如:
C+O2 (
点燃
)C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