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1【学习目标】1.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难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生活小事设问: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暑假与寒假,你穿的衣服一样吗?帮助学生理解气温是随时间变化的。新课讲授:【气温的变化】1.气温: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如何测量等基本知识。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气温的观测: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14时、20时、2时测。展示“某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指导学生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思考: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2.气温的日变化展示“气温的日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日之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各出现在什么时间?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独特风情,体现了新疆“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大。3.气温的年变化展示北半球某地的“气温的年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年之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各出现在几月?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称为“气温年较差”,如何计算?展示“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得出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的差异: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4.气温曲线图的绘制通过课后活动,带领学生按步骤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少,但考点突出,尤其是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需着重讲解。在介绍那么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及海洋和陆地差异时尽可能采取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2【学习目标】1.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难点:等温线的判读。【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以问题的形式复习上节内容。(1)气温如何进行观测?(2)气温日变化有何特点?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南北半球的差异)新课讲授:【等温线的判读】从“等高线”延伸到“等温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等温线:把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的判读:展示“等温线模式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等温线密集、稀疏的地方,两处的气温差异有何不同?(2)找出等温线的封闭区域,思考该区域气温与周围相比有何不同?(3)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存在气温差异?【气温的分布】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2)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小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展示“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位于北半球同纬度的A、B两点7月气温的高低状况。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位于北半球同纬度的A、B两点1月气温的高低状况。7月 A(陆地)>B(海洋)1月 A(陆地)<B(海洋)总结海陆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补充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0°N附近)”,给出位于同纬度的拉萨、杭州的气温数值,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举例:爬山时从山脚到山顶气温越来越低,需要加衣服。总结气温的分布:(1)从赤道向两极(由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陆因素)(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地形因素)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在于等温线的判读,可调动有关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气温的分布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1 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时2 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