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与“鸭梨”同行一、教学目标1. 学生觉察、感知自身的压力源,通过绘画的方式把心理压力进行外化和创造性艺术表达。2. 正确认识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对压力的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对压力的看法。3. 了解压力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尝试接纳压力的存在,积极看待压力。二、理论背景1. 相关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2.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本课程将从压力源、压力认知两个方面进行展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积极看待压力,通过认知的改变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3.表达性艺术疗法表达性艺术疗法是通过创造性、隐喻性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帮助人们舒缓内心情绪,激发、丰富和扩展心理体验等。绘画是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主要形式,学生把内心难以描绘的体验,通过艺术性加工、创造性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觉察和梳理内心的感受和想法。4. 认知改变的相关理论认知疗法认为,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的认知有关。事件本身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当错误认知得以纠正,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焦点短程心理治疗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处在问题的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例外”,这些存在于人们身上原有的例外情形,常常可以被作为问题解决的指引。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所需的能力与资源,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人们发现问题的例外,挖掘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运用这种积极认知去降低问题出现的频率。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对压力的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对压力的看法。(二)教学难点了解压力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尝试接纳压力的存在,积极看待压力。四、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初二年级学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自我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表现在自我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由此导致自我认知偏差、自卑等问题。在压力情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会感到紧张焦虑,继而想逃避,不能积极乐观去看待压力并积极应对。因此,帮助青少年培养乐观的人格特质,积极看待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圳初中生面临严峻的升学形式,繁重的学业任务、父母的高期望、人际冲突和矛盾、自身的高要求等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压力源。临近期末,初二年级的学生面临较多科目的复习备考,更需调整自身应对压力的状态,轻装上阵,积极应对。五、教学地点各班教室六、教法学法1.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操作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2. 学生学法:学生通过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来学习本课内容。七、教学准备彩笔、作业单、PPT、影视材料等。八、教学活动流程及内容活动阶段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热身阶段 “鸭梨”面面观 1.你划我猜:学生通过肢体表达或语言表达上台比划主题词,引出课程主题——“压力”。 2.“鸭梨”面面观;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鸭梨山大”的情景。 (1)你划我猜的环节,活跃气氛,吸引注意,直奔主题; (2)联系生活,分享压力情景,明确自身的压力源。体验阶段 我的“鸭梨”档案 学生描绘自己“鸭梨”最大状态,制作我的“鸭梨”档案。当时候“鸭梨”的名字、重量分别是什么?通常在什么时间出现?可能带来些什么结果? 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帮助学生觉察、看见和表达心理压力。工作阶段 压力审判法庭 1.观看TED演讲《如何跟压力做朋友》;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对压力的错误认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心理实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压力。“鸭梨”大变身 1.冥想放松,学生回忆和思考“鸭梨山大”的困境下预想中的后果“真的会发生吗?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压力有没有锻炼了你什么能力?压力有没有积极意义”? 2. 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鸭梨”大变身,并写下想对它说的话。 (1)冥想放松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例外,寻找压力的积极意义和自身的应对资源。 (2)绘画创作和自我对话的形式对压力进行积极赋义。总结阶段 我的“鸭梨”朋友 1.学生分享课程感受、总结收获。 2. 教师点播:压力不可能、也不需要消失,它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 取决于我们的想法。 学生分享本课的体验和感受,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与提升,灌注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