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和父母做朋友 你还要我怎样?一、设计理念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王云峰,2006)。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问题等等(雷雳等,2001)。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的亲子沟通并非易事。在高一年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唠叨感到不满,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就干着急、瞎操心、反反复复地讲大道理。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也没有给父母一个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本课程使用PAC理论,希望帮助学生反思既有的不良亲子沟通模式,进而找到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并了解PAC理论,学会识别与父母沟通交流中存在的三种不同自我状态,并进而反思、认识到三种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 2、情感目标:积极做出先决改变,主动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3、能力目标:学会与P状态的父母相处,并有意识地激发父母的A状态,使亲子之间能够达成有效沟通。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了解PAC理论,并运用PAC理论反思自己和父母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难点:学会和P状态的父母相处,通过自己沟通方式的改变,带动父母的变化,从而促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四、授课年级及课时 高二年级,40分钟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心理情景剧等 六、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了解授课班级学生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等 2、课件(prezi) 环节一:小蝌蚪找妈妈 课件呈现小蝌蚪找妈妈的漫画图,印发学生共鸣。 针对家长“强行教育”孩子这一现象,教师自我暴露,并分享学生经典案例。引导全体学生分享并讨论。 小组代表分享过程中,教师提炼故事的关键词并进行板书。 引出课题《你还要我怎样》。二、父母的自我状态——PAC理论 简要介绍PAC理论。关注3种不同的自我状态,而不进一步展开。 父母分别为较典型的P状态、A状态、C状态的三位同学进行案例分享。深入了解PAC三种状态的特点和典型语言。 简要介绍PAC状态的分布、展现情况,同时简要说明PAC理论中的“暧昧的沟通”。三、与P状态父母的沟通之道 聚焦P状态的父母。 (1)三种不良的沟通模式 学生分享和P状态父母沟通的情况,分享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反思既有的沟通状况、并总结出三种常见的不良亲子沟通模式。(2)探寻和父母的沟通之道 在澄清3种常见的不良沟通模式,明确沟通目的是“交换观点、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找到和P状态父母沟通的最佳方式。 (3)心理情景剧,与P状态父母沟通的练习 在心理情景剧中,尝试使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四、真的爱你 总结课程内容,升华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