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地球的形状对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进而对气温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精神,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气候的影响。3、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自主合作,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赤道地区的小学生,南极的科考员,中国学生来介绍当地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总结:“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解决以下问题。)(1) 什么是太阳高度角?(2)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一年当中,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3) 世界不同纬度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探究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探究结论】纬度越低 正午太阳高度越高 太阳辐射越强 气温越高纬度越高 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太阳辐射越弱 气温越低(2) 学习任务(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公转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生:近似圆形的椭圆。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生:斜着身子。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阅读:P80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树立关注身边地理环境,培养对生活中地理现象探究的好奇心及用图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影响气候的各个因素。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图文结合、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有关,那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接着探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海陆分布与气候。1、 自主学习:生阅读82页教材“海陆分布与气候”课文内容,并自主完成活动题。2、 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 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探究结论: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学习任务(二):地形地势与气候1、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及图4-25,4-26解决以下问题:(1)、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有什么差异?(2)、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会出现不同的景观?(3)、你爬山的过程中周围的气候有什么变化?(4)、一座山的景观为什么出现垂直差异?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教师精讲点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探究结论:同纬度地带,海拔高,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学习任务(三):人类活动与气候1、 自主学习: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后果?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了哪些措施?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附:板书设计海陆分布与气候: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地形地势与气候:同纬度地带,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活动与气候: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教学反思:地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地图,我们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