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2 怎样得到氧气——氧气的制备方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2 怎样得到氧气——氧气的制备方法 教案

资源简介

怎样得到氧气——氧气的制备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用途
(2)知道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药品选择、装置选择、气体收集方法
(4)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由氧气制备与收集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室中气体制备与收集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以及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教学难点:催化剂概念及催化作用
3、教学用具
实验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氯酸钾
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集气瓶、毛玻璃片、玻璃导管、橡皮管、火柴、木条、试管夹、药匙等
4、课堂教学思维结构
环节一:学习主题的引入
1.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医疗、登山、潜水、航空等)
氧气的主要用途(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
2.引出课题: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制备方法: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中去寻找
方法一:从直接含有氧气的混合物中提取
方法二:由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制备
【过渡】空气中含有较多氧气,且空气廉价易得,因此可作为制氧的原料。
环节二:空气中提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观看分离空气得到氧气的视频,结合书本P49的空气中各组分的沸点表格,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填空
2.工业制氧气的流程
分离液态空气法的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物理方法)
【过渡】那我们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环节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1.可以从某些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中得到氧气,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方法有:(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加热氯酸钾(3)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
2.探究实验一: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原理】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问题】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都有氧元素,如何确定反应产生的氧气来自于哪一种物质呢
【探究活动】请学生提出根据可能的情况,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假设一:二氧化锰产生氧气
假设二:氯酸钾产生氧气
假设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产生氧气
【回顾】1.检验氧气是否产生的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复燃则证明有氧气产生
2.加热固体时,装置注意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
验证实验 现象 原因
假设一:.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导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没有氧气放出
假设二: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导管口 加热较长时间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放出
假设三: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导管口 加热片刻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很快放出大量氧气
【结论】1.氯酸钾可以产生氧气,二氧化锰不能。
2.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它不是反应物。
3.探究实验二: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问题】二氧化锰在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实验 现象 原因
待上述实验3中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 加热片刻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放出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4.引出催化剂概念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是催化剂。(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到的是催化作用。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是加快反应速率吗?它能否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讲述】像钢铁的生锈,橡胶的老化,食物的变质,我们希望发生的越慢越好。如在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的加快。由前面实验可知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是反应的条件,用文字表达式时应写在箭头上方。
【归纳】催化剂特点:一变二不变
环节四: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1.发生装置
【问题】如果要收集制得的氧气,在刚才的实验基础上,还应该加什么实验仪器呢?(加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演示 现 象 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物使澄清灰水变浑。 碳+氧气→二氧化碳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不能燃烧 引燃后火星四射,放出热量,将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黄色火焰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物使澄清灰水变浑。瓶壁有水珠产生。
【注意】(1)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口过长(原因: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3)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
【对比】列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反应装置,两者进行对比
【问题】如果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该选哪一个实验装置呢?
【结论】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原理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反应装置
反应前物质状态 固体和固体 固体和液体
反应条件 需加热 常温
装置名称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方法: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收集方式
(1)排水法收集气体(适用于难溶于水的气体)
(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于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3)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于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结论】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
【问题】实验室制氧气的收集装置为
由此得到氧气的什么物理性质呢?(氧气难溶于水,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问题】怎样知道集气瓶中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排水集气法:有气泡从瓶口外逸出
向上排空气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复燃
3.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书本P50)
4.实验步骤的确定
【问题】将下列实验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序:①收集气体②装药品(KClO3、MnO2)③熄灭酒精灯④点燃酒精灯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⑥撤离导管于水面⑦固定仪器于铁架台
【结论】⑤②⑦④①⑥③
【问题】为什么先将导管取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为了防止水倒吸进试管,导致试管破裂)
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环节五:小结与练习
【小结】氧气有很多用途,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制备氧气和实验室中制备氧气的方法。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中,重点学习了氯酸钾制氧气的方法与原理,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作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根据这个实验的装置,我们初步了解了如何去选择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
【练习】
七、教学过程
5、板书
加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