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人文地理)初中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人文地理)初中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检测(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版(人文地理)初中 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条毛毯的故事:在陕北,朱德见周恩来衣衫单薄,就把自己随身的一条毛毯送给他。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又把这条毛毯送给了朱德。这条毛毯一直陪伴着朱德南征北战。这条毛毯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
A.志趣相投的成长过程 B.宽容他人的交友智慧
C.热情洋溢的情绪表达 D.互相关怀的革命情谊
2.在古代传说中,黄帝是哪条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 B.长江 C.珠江 D.淮河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 B.
C. D.
4.孙中山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里说的“轩辕”是指
A.黄帝 B.炎帝 C.女娲 D.嫘祖
5.当时实行什么制度使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察举制
6.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考古发现最早的带有鱼纹图案的彩陶的制作者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教民开垦耕种,创造了文字
C.与炎帝一起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制作了音律,发明了算盘
8.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蚩尤 C.女娲 D.盘古
9.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应首先( )
A.依靠科技创新 B.加强政策扶持 C.加强交流与合作 D.因地制宜
10.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禹 B.黄帝和炎帝 C.尧 D.舜
11.“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学会了采桑养蚕。相传,我国古代发明养蚕缫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嫘祖
12.北京的先农坛是为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他应该是
A.嫘祖 B.炎帝 C.黄帝 D.蚩尤
13.“禅让”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 )
A.推举的办法 B.战争的办法 C.考试的办法 D.竞选的办法
14.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友情的滋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朝诗人王勃描写友情的名句。下列选项中与其寓意相近的是
A.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让位给伯益 B.禹让位给皋陶
C.“禹传子,家天下” D.舜传位给禹
16.我国最早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生活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北京周口店 D.珠江流域
17.过惯了现代生活,人类似乎忘却了茹毛饮血时代。而一批美国现代人反其道而行之,钻进山林里过起了原始社会的日子。那么,你知道几十万年前北京人摆脱“茹毛饮血”生活的关键是什么吗
A.使用打制石器 B.使用磨制石器
C.使用天然火 D.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二、非选择题
18.毛毛家在某小镇,为向同学介绍小镇,他打算画一个平面示意图,请你根据他的描述帮助他完成。
提示:在下面的网格中为小镇画一幅示意图,其中每一个方格的长和宽都代表1千米。先在下面的网格中画出小镇的边界,然后再根据所给图例画出所列的地理事物。
毛毛对小镇的描述:
小镇范围:由东到西宽度6千米,从南到北长度5千米;
两条主街道:和平路,东西向居中横穿小镇;建国路,南北向居中纵贯小镇。
学校:在小镇的西南角,距和平路垂直距离2千米;距建国路垂直距离2千米。
公园:在两条主街的交汇处。
小河:西北向东南穿过小镇,并流经公园。
19.读图,回答问题。
(1)两张平面图所画的区域范围是一样的。如果图1的方向准确的话,张强使用的是哪种表示方向的方法?请你根据图1的方向,用指向标法为图2标注方向,画在图上。
(2)星期六,张强和李明约好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两人从各自家里出发,分别往哪个方向走?
(3)图1和图2中哪一幅图的比例尺大?如果图1的比例尺为1∶1 000,张强去学校采取哪种交通方式比较合理?为什么?
20.下面两幅图生动的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有何不同?练习所学知识,你认为图二下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的原始群居有何根本区别?
(4)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5)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举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德高才全的人)”,以调整人事。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丹朱(尧之子)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从材料一、材料二可看出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跟课本的说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3)通过以上材料与课本内容的对照,你得到什么认识?
22.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六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儿、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1)假如你是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
(2)小明同学认为:“北京人的饮食习惯还是以生食为主。”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3.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题目。
(1)将图中的字母填入对应的地形名称中。
山谷:________ 鞍部:________ 悬崖:________
(2)该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米;山峰A海拔不超过________米。
(3)图中E处与F处比较,哪处地势比较平缓?并请你说说理由。
(4)小明认为C处虚线代表河流。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对友谊的认识。
ABCD:依据题文描述,题文中一条毛毯的故事,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互相关怀的革命情谊,故ABC不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黄河流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他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A正确;BCD不是黄帝辖区,排除。综上故选A。
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体现了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B项符合题意;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居民的发明;毛公鼎是西周的铜鼎;兵马俑体现了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因此这里所说的“轩辕”是黄帝,故A符合题意;炎帝是神农氏,排除B;女娲是造人的神仙,排除C;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排除D;故选A。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部落时期首领,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A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开始的。B错误;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错误;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的人才选拔制度,D错误。综上故选A。
【点睛】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选项C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会制造陶器,排除A和B;河姆渡居民用来盛装东西的陶器,上面刻画了一只猪的形象,排除D。故选C。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C符合题意;曾经打败了炎帝与材料中“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不符合,排除A;教民开垦耕种,创造了文字是炎帝,排除B;制作了音律,发明了算盘是仓颉,排除D。故选C。
8.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首领,排除B;女娲是传说中造人的神仙,排除C;盘古是开天地的英雄,与“人文初祖”称号不符,排除D。故选择A。
9.D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发展。
ABCD:依据教材知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应首先因地制宜,故ABC不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人文初祖”,而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是继炎帝和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详解】黄帝发明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故D符合题意;A是传说造人的神仙,排除;B是发明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排除B;炎帝是神农氏,发明农业工具等,排除D。故选D。
12.B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先农神”“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等信息可推断出其代表人物应该是炎帝,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传炎帝说神农氏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化身,且也是先教民耕种的神者。故B符合题意;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排除A;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排除C;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首领。排除D。故选B。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推让,历史上称为“禅让”。故A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推举,不是战争的方式,排除B;考试办法是科举制度,排除C;竞选不符合禅让制的特点,排除D。故选A。
14.C
【详解】ABC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意思是不要贪恋荣华富贵珍惜年少珍贵的时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是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是桃花潭潭水有千尺深,但还不及汪伦赠给我的情谊那么深。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朱熹的名句,描写了春天里百花盛开、颜色各异的景象。故ABD不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符合题意,ABD排除。
16.A
【详解】由材料“我国最早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结合学知识,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A符合题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住半地穴式房屋,不是干栏式房屋,B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生活在山洞里,还不会建造房屋,C不符合题意;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他们住着干栏式房屋,生活在长江流域,不是珠江流域,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题干“我国最早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居民”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生活的区域得出正确答案。
17.C
【详解】“茹毛饮血”指的是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可以吃到熟食,从而摆脱了“茹毛饮血”生活,C正确;使用打制石器是劳动工具的改进,和摆脱“茹毛饮血”生活无关联。A错误;使用磨制石器与北京人不符,B错误;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与摆脱“茹毛饮血”生活无关联。D错误。综上故选C。
18.请抓住图中包含的事物、准确程度、美观程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层给分。其中,图中需要包含下列事物,边界、和平路、建国路、学校、公园、小河。准确程度包括各事物在图中的位置要准确、图例使用要准确。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东到西宽度6千米,从南到北长度5千米,根据比例尺可以确定小镇在图上的范围。接着找出小镇的两条主街道:和平路和建国路。根据建国路和和平路的确定学校的位置和公元的位置。根据小河的流向,确定小河的位置。
19.(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自己制作。
(2)张强向西南方向走,李明向西北方向走。
(3)图1大。步行比较合理,因为距离较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图三要素,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1方向准确,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一般定向法,读图可知,学校在电影院的正北方向;所以图2中连接学校和电影院画指向标,箭头指向学校,即正北方向。
(2)读图可知,从张强家到电影院向西南方向走,从李明家到电影院向西北方向走。
(3)读图可知,图1图幅面积大于图2,所以图1的比例尺比图2大;若比例尺为1:1000,张强去学校只需要步行即可,因为距离学校较近。
20.(1)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
(2)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4)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详解】(1)根据图一中的北京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平时主要通过这些途径得到“火”的,如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
(2)根据图二中的山顶洞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的不同在于,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下边的那个人应该在用骨针缝制衣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在于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
【点睛】
21.(1)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2)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进行斗争。不一致:因为课本上介绍的是这些联盟首领具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3)古代的很多传说,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各种资料进行论证。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二中的内容“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可以概括出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这种制度叫做禅让制。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在传递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过程中,出现了激烈的斗争,说明了舜获得部落领袖的地位并不是禅让得来的,而是通过阴谋得来的;跟书本内容不一致;课本上说上古部落联盟领袖的传承都是通过民主推举和禅让完成的。
(3)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历史的传承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难免有许多误传和同一件事情的多个版本,里边可能加入了某些传承者的个人意愿,所以不能轻易的相信,我们应该本这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考古调查,从多方面论证来得出结论。
22.(1)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自燃起火等。
(2)不同意。理由:根据遗址中烧过的朴树籽儿,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的骨骼来看,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烧烤食物,从遗址的灰烬看,有的厚度高达六米,说明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详解】(1)依据材料一,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他们通过从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途径得到“火”。
(2)由“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儿、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可知,“北京人的饮食习惯还是以生食为主。”说法错误,根据遗址中烧过的朴树籽儿,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的骨骼来看,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烧烤食物,从遗址的灰烬看,有的厚度高达六米,说明北京人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所以我不同意小明的观点。
23.(1)B G D
(2)100 1 000
(3)E处。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
(4)错。C处是山脊,不可能发育成河流。
【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了等高线的五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有点难度,需要结合课本理解记忆。
【详解】(1)读图可知:B的等高线凸向数值高处,为山谷;G是位于两座山峰的低洼之处的鞍部;D是多条等高线重合为一起的悬崖。
(2)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山峰A海拔是900——1000米之间,不超过1000米。
(3)读图可知: E处的坡度较缓。因为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
(4)小明认为C处虚线代表河流。我认为他说得不对,因为C处是山脊,不可能发育成河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