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燃烧的概念;2、能描述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3、初步学会火灾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镁在二氧化碳等气体中燃烧的实验,逐步领会燃烧的概念。2、通过对比实验,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关注燃烧条件。3、通过对灭火方法的总结,感受灭火的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分析,感受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2、感悟珍视生命的重要性,建立消防安全意识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是在学习了第二章《神奇的氧气》、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之后,初中化学在知识结构的继续和发展。本节课是第四章的第一课时,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对于第二课时中燃料的充分燃烧,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燃烧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化学变化,在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都出现过燃烧这一现象,并能对燃烧做出一定的解释。本节课将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对燃烧的概念加以解释。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已经对燃烧和灭火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而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实验室中的燃烧现象,因此学生对燃烧现象、燃烧的用途、失控燃烧的危害应该不会陌生。但对于燃烧的概念,以及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初三(4)学生的学习虽然基础较差,但上课时个别同学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起燃烧的含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教学重点与难度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难点:逐层理解燃烧的概念。4、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滴水起火”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产生疑问,引入课题;由于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探究燃烧的条件,然后根据学过的有关燃烧的现象,由学生对已知燃烧进行归纳得出通常燃烧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燃烧是否一定在氧气中进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化燃烧的含义。然后通过分析“熄灭燃烧蜡烛的”灭火方法,利用得出的结论解释小范围火灾的灭火原理。最后结合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火场逃生的,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 通过视频引入课题,讲解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当人类无法控制火的时候,火就会带来灾难。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燃烧条件,解释“钻木取火”,并通过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强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2) 通过已经学过的有关燃烧的化学反应,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得出燃烧的狭隘含义: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3) 设置认知冲突,通过“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体会燃烧不一定要在氧气中进行,深化燃烧的含义。4) 可以被人类控制并加以利用的火可以给人类带来文明,但是无法被人类掌控的火就会引发火灾。通过各种灭火的方法归纳出灭火的原理。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5) 初步学习防火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三、教学过程:注解:1、 实验1:燃烧条件探究:白磷与红磷着火点的对比2、 实验2:水下白磷燃烧实验3、 提出疑问: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可燃物能否燃烧?4、 实验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5、 视频1: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火的起源”【引言】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人类利用火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古人初步学会使用火,但并不理解“燃烧现象”,古人把火奉为神灵。 观看视频看PPT,感受火带给人类文明 通过视频和一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燃烧现象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设问】中国古代传说古人通过钻木取火得到火种,你知道为什么可以钻木取火吗? 思考、回答(摩擦生热) 激发兴趣【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讲解】可燃物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所以燃烧需要的温度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思考,回答(可能的回答:可燃物、氧气、温度) 温故而知新【引导】根据我们将的燃烧条件,你能解释“钻木取火”了吗? 思考,回答可燃物:木屑等摩擦产生热量,热量聚集达到木屑的着火点空气中有氧气,燃烧产生 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演示实验1】【提出问题】为什么试管内的红磷不能燃烧,而白磷燃烧了?(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出发,完整地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同样是可燃物,试管中都有空气,外界温度相同,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创设问题情景,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2】在热水下放一小块白磷。思考,热水下的白磷为何不能燃烧?(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出发,完整地回答)【设问】如何让热水下的白磷燃烧?【演示实验2】在水下白磷的上方罩一个锥形瓶 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可能的回答:水下的白磷已经达到着火点,但水将白磷和空气隔开,因此不能燃烧可能的回答:通入空气观察实验现象并表述 创设问题情景,理解燃烧条件缺一不可。用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明确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设问】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 可能的回答:水可以隔绝空气,白磷周围的温度可以低于白磷的着火点以下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问】回想我们学过的有关燃烧的反应有哪些?能从反应物、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吗?(如讲到化合反应,需要加以引导) 回忆、回答可能回答:可燃物与氧气反应都发光、放热都是氧化反应 理解燃烧的一般概念,初步学会对一类反应进行归纳的方法【设问】是否所有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演示实验】Mg与CO2反应【讲解】在反应中,镁夺取了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氧化镁。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 描述反应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思考并回答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体验知识更新的过程为后面学习还原反应打下基础【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 描述反应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思考并回答【过渡】从化学的角度看,燃烧是一样的。如果发生了意料不到的火,你会灭火吗?【活动】如何熄灭 “小火”【分析】灭火原理 【思考】【小结】灭火方法 发散思维,提炼灭火的原理【解释】为什么往煤炉火用扇子 越扇越旺,而蜡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了? 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讨论】如果火势难以控制,我们应如何逃生? 进行安全教育,集思广益,鼓励相互学习,掌握简单的逃生方法【小结】四、课后反思燃烧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燃烧既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在燃烧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量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在两纲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明了如何克制燃烧带来的灾难,要爱生命。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视频火的起源讲解火带来文明讨论燃烧条件分析“钻木取火”总结灭火原理强化燃烧条件如何拨打119火场自救小结结束提出疑问实验3视频1深化燃烧概念开 始燃烧的一般概念分析燃烧现象总结燃烧概念实验1实验2讲解火灾危害讨论灭火方法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