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案一、【三维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2、了解前人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主要用途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3、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技能(三)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二、【课题类型】新授课3、【课时】第一课时4、【教学重点】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其生活中的主要用途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3、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技能5、【教学难点】1、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2、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6、【教学方法】1、联系实际:如兰州黑心商家用工业盐来烹调羊肉的例子。2、对比区分:运用多种方法来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盐”和化学学科的“盐”。3、实验演示:粗盐的提纯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掌握对应的知识。7、【教学过程】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回顾】模块。点评后,进入新课的学习,首先是告知学生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引入通过分享近期关于工业盐用于烹调食品的新闻新闻引入,让学生思考“食盐不等于盐”;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服务于生活。(2)知识回顾复习第十单元学习的酸和碱的知识,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碱是由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组成;盐是由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组成。通过复习酸和碱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生活中的“盐”是指通常指的是“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3)预习新课让学生预习课本第72页和第87页,并完成学案中的【预习填空】模块,主要内容为:①氯化钠的用途 ②氯化钠的分布 ③氯化钠的提纯以及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4)讲授氯化钠的用途和分布通过学生预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教师引导,学生很容易掌握氯化钠的用途和分布。特别注意知识点: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 氯化钠清除道路积雪的原理(当 NaCl 与雪混合形成的物质, 其凝固点降低, 达到除雪目的. )(5)衔接教师提问:是不是我们直接从盐矿中得到的盐就可以食用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因为里面含有杂质。教师补充:直接得到的盐含有大量杂质,比如说可溶性氯化镁,氯化钙;不可溶性的泥沙等。我们把这种含有大量杂质的盐称之为“粗盐”。把这些杂质去掉,得到含有较少杂质的盐,我们把它称之为“精盐”。那么接下来,老师教大家如何提纯粗盐。(6)演示实验——粗盐的提纯1、确定实验步骤蒸发结晶步骤的确定:根据氯化钠的溶解性曲线,引导学生判断应该用蒸发结晶,而不是冷却结晶。2、演示实验(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5.0(2.)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3.)蒸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学生思考:玻璃棒的作用?(独学)如果不用玻璃棒会出现的后果?什么时候停止加热?(群学)(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溶解粗盐/g 粗盐/g 精盐产率/g3、产率分析将实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小组合作),分析实验产率偏高偏低的原因。产率偏高的原因:得到的产品未完全蒸干产率偏低的原因:① 有部分固体残留在玻璃棒和蒸发皿② 蒸发皿内液滴飞溅③ 粗盐未完全溶解(7)学生内化本课知识学生独自消化,记忆。并完成学案中的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点评。(八)练习与提高完成课后练习。8、【板书设计】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1、用途2、分布3、粗盐的提纯1、步骤2、玻璃棒的作用3、产率分析9、【教学反思】(一)学生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的参与度需继续加强。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独立学习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化学素养得到提升,但是学生在参与粗盐提纯演示实验的程度不够,较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创造性。经过反复推敲思考后,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