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 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难点:体味《声声慢》的“愁”情。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オ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別是一家”之説,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富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她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金石篆刻,他们婚后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宋徽宗、宋钦宗被捕(靖康之变),北宋亡。朝廷南迁,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部被焚毁。两年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酌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声声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上片:用清冷之景抒写女主人公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下片:用肃杀凄凉秋景,进一步抒写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痛苦。四、学习课文(一)赏析内容: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2.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明确:(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2)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3.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4.“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明确:(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二)鉴赏形象:1意象: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黄花: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酒:词中的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淡酒”,并非酒淡,而是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遍找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雁会联系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感叹独自身在异乡的悲凉,作者当时身处南方,看到北雁归来,或许她只是听到了那呼朋引伴的声声雁鸣,不禁想起如今雁在人亡,曾经心意相通的夫君早已撒手人寰,无由再寄锦书去,无人再捎锦书来。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2.意境: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3.词人形象: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明确: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悲秋入笔,与丈夫在一起和丈夫去世的对比,反衬自己孤独一人的孤寂,离别家园的离别愁苦,以及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展现了一个的对生活的绝望的落寞孤寂的女词人形象。自我检测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人愁肠愁更愁。(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2.下列对《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连用七组叠字,营造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内心悲戚情感的真实倾吐,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消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如泣如诉。这里是从侧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词的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洞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对一切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4.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答案与解析1.答案:(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答案:D解析:“全词用象征手法”错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内心的孤寂,所触之景只是用来烘托情感而无象征之意。“忧国忧民的心理”概括不准确,词作主要表达了国破家亡带来的孤苦之情。3.答案:B解析:B项,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4.答案: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解析:“春归秣陵树”,写春天将至;“人老建康城”,写人之将老。两相对比,写尽人世感慨。作答时,由此出发,分析出作者这种表达产生的艺术效果即可。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