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3.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也初步掌握了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熟练的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溶液的计算和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和方程式结合的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所以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一通过生理盐水的配制让学生正确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提高灵活运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能力;第二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在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经常会忽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这一问题,设计了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饱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三个环节就是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的综合题的计算。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已具有的对溶液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初步认识,以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展开教学。采用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反馈——校正——巩固——应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步形成化学计算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掌握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的解题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学会溶液组成的定量分析,初步形成化学计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通过学科的横向联系了解食盐的用途和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2)通过溶液配制方案的设计和方程式计算问题的设计,逐步养成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初步形成勇于挑战自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掌握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新素养的培养【课题引入】计算海水中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 ——复习浓度公式 【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提问】海水中含量排前两位的元素是什么? 【过渡】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就是氯化钠【任务一】计算海水中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现有1000ml的海水,其中含有食盐27.4g,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26g/ml,求海水中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结】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观看、回答:氯、钠 列式计算,上黑板板演,讲解 以海水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贴近生活,也为高中学习海水资源打下基础。巩固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为下一步计算打基础。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集中思维。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进一步应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过渡】用什么方法获得海水中的食盐?【视频】海水晒盐——精盐的用途【过渡】从视频看到,食盐还有很多的用途,像医院里使用的生理盐水。【任务二】设计配制500g 0.9%生理盐水的方案。现有50g20%的食盐溶液、20g15%的食盐溶液和足够多的固体食盐和水。(1)设计三种配制方案(2)写出上述配制生理盐水过程中需要的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示范】一种配制方案【小结】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抓住关键—溶质的质量不变 观看视频倾听、思考讨论、设计方案,并交流 了解食盐的用途,为高中学习海水资源利用打基础。能够正确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提高灵活运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能力。 通过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饱和溶液的浓度计算 【任务三】给出溶解度曲线将30克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放入50℃的70克水中,求所得两个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结】计算溶液浓度时,要先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如达到饱和,浓度达到最大值。 发现问题思考列式计算反思 通过对比理解溶液达到饱和时,浓度达到最大值。 通过图表分析、计算来提升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 【过渡】有时在化学反应中也会遇到有溶液参与,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处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任务四】已知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现要电解20℃时1000g26.5%的食盐的饱和溶液,可以制得氢氧化钠多少摩尔?【分析】如何处理数据,示范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小结】代入方程式的所有数据都必须是纯净物的量。涉及到溶液时,如提供了溶质质量分数,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就可代入方程式。 倾听、思考 掌握溶质质量分数与方程式结合的计算题的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为高中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打下基础。 通过创设情景,运用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的计算,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计算能力。【巩固练习】25克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也难溶于水)和100克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摩尔?【提问】根据这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还可以求哪些量 ? 列式计算,分析解题思路【挑战自我】小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些问题,并列式求解。交流 及时巩固溶液与方程式相结合的习题的解题方法,并拓宽学生的思维。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布置作业。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任务明确,通过四个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了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能较熟练的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同时本节课的两个主题: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创新素养培养都得到了体现。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创设教学情景,以食盐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难点计算变得生动、更易理解。以视频介绍海水晒盐和食盐的用途再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是打破常规,体现了创新。2、教学任务明确,主题明显,四个例题选择的都很好。任务二通过生理盐水的配制方案设计,让学生准确的找出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能力。任务三在计算硝酸钾和氯化钠两个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很好的暴露出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无法准确找出溶液中相应的量,于是老师就帮助学生一起解决困难,逐步分析掌握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如题目中没有告诉固体是否全部溶解,就要利用溶解度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任务四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情景,运用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综合计算,让学生掌握这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两个体现①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以海水中元素的含量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用视频介绍海水晒盐的过程和精盐的用途引出生理盐水的配置,以及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情景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都为高中学习海水资源利用和电解饱和食盐水打下基础。②创新素养培养的体现本节课主要体现思维创新的培养。在创新培养中创新思维是核心,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思维的流畅性和综合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都得到了体现。方案一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公式能准确找出所需的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学生进行了集中思维。任务二通过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任务三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图表分析和题干中的文字分析提升了学生信息转换的能力,很好的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任务四运用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的计算,帮助学生提升了综合思维的能力。但也有不足之处,在配制生理盐水的方案设计时,没有强化配制溶液的步骤,这一点需要强化,这可以为高中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起到衔接作用。还有溶质质量分数和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没有讲清之间的区别,有所混淆,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