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的溶解性1、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教材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部分,从教材内容和上海市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的“学习指引”中的学习导图看,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定性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和后续定量学习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同时该内容所蕴含的“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为学生通过分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高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载体和契机。2、学情分析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对物质的溶解性具有了一定的基本认知,如有的物质能溶于水,有的物质不能溶于水等;在七年级科学中,对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所认识,正因如此,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与本节课要学习探究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会有一定混淆,而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思想,通过规范的设计实验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正确认识的科学方法和核心素养,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以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分析评价等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的分享过程,感悟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概念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四、教学用品药品:白糖、食盐、淀粉、硝酸钾、冷水、热水仪器: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5.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预设 学生学习行为预设 教学设计意图引入 烧菜时除了放食盐给菜调味外,还经常放入味精、白糖等,说明这些物质都能被水溶解形成溶液。而生活经验同样告诉我们,金龙鱼调和油等食用油在水中是不溶解的,这些事例初步告诉我们: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本节课我们就围绕着“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课题展开探究。 源于生活、联系生活 提取已有生活经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概念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又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内的一些实验,我们逐步来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先来研究白糖、食盐和淀粉的溶解情况的比较实验一:在盛有10ml水的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5克白糖、2.5克食盐和2.5克淀粉,搅拌实验说明白糖、食盐和淀粉溶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也就表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得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得出实验结论:白糖、食盐和淀粉在相同的条件下,淀粉的溶解性最小 请学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食盐白糖溶解,淀粉有剩余。 通过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体验溶解得出溶解性的概念不同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性不同 该实验可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为什么?那要怎样才能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呢?加到什么时候就可以了呢?实验二:继续加2.5克的食盐得出什么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糖的溶解性大于食盐的溶解性结论1: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不能因为它们全部溶解了继续加白糖和食盐加到至少有一个不能完全溶解为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白糖完全溶解,食盐有剩余 引导学生要加入的物质不再溶解为止才能比较溶解性的大小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实验是证明结论的重要手段过渡 思考如下问题:实验操作步骤中涉及哪些因素?什么因素控制不变,什么因素改变?实验因素有: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的量以及加入固体的量通过控制温度、溶剂种类、溶剂的量以及加入固体的量相同,溶质种类不同来研究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不同。我们把这样的科学实验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思考、阅读、讨论、分析、回答 让学生自主观察,找出要控制的变量,进而为下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打下基础。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用油在水中是不溶解的,一些油污油渍等同样如此。工人师傅们一般是用什么清洗满手油污?不错——是汽油。食用油的汽油溶液中,食用油是什么——溶质,汽油是——溶剂,这暗示我们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之二是什么呢?——溶剂的种类同学们能否运用“控制变量法”,仿照“实验一”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这一结论呢?先请小组讨论这个实验要控制什么不变?什么变?请讨论并描述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中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完了,在酒精中有剩余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用实验证明结论,归纳结论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我相信每个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油腻腻的碗加入洗涤剂后,用热水洗得很干净,而用冷水洗不干净。我们冲泡糖水、咖啡一般都用热水,这些生活实例又暗示我们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之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证实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先讨论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中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结论: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源于生活,联系生活温度讨论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升温的烧杯中硝酸钾全部溶解,另一烧杯有固体剩余 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联系生活实际。——温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归纳 强调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疑问 刚才我们整理出的实验因素有5个,但是我们刚才用实验证明其中3个是决定性的因素,其它2个是不是呢?为什么?看我们做的第一组实验,最终白糖和食盐溶解的质量一样吗?所以与加入固体的量无关。举例证明溶剂的量不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再次强调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 思考 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完善知识结构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这2个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课回眸 一、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是一种定性表示方法。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本身的性质(2)溶剂本身的性质(3)温度溶解性的强弱由三方面决定:①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解性往往不同。②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解性往往也不同。③溶质、溶剂都相同,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 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收获的能力巩固练习相关链接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巩固提升】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因素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加入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加入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溶解固体质量 6.2g 0g 3.1g 3.6g 10g(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 ;第二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 ;能与第三组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温度是影响因素的是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填序号) ;① 加入溶剂种类 ② 加入溶剂质量 ③ 加入固体种类④ 加入固体质量(3)通过比较第_____组实验数据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性 (填“﹥”“﹦”“﹤”)硝酸钾的溶解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