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灭火与防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选自沪教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燃料及其燃烧 4.1 燃烧与灭火, 该课题包含三项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与防火、燃料的充分燃烧。本节课为第2课时,教学内容为灭火与防火。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课题要求如下: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标准 活动探究与建议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的认识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有的物质或某些化学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并提出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燃烧是一种非常熟悉生活常识,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把它放在第四章第一节,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预防火灾的方法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认识燃料的充分燃烧,使学生学习的思维更有连贯性,效果更好;同时,燃烧与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物质的构成微粒联系较紧密,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做到与前面知识遥相呼应,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燃烧的知识体系,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继承、丰富和完善,又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桥梁。也这样安排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变化提供事实材料。本章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使学生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学生通过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学会如何控制火情、预防火灾并学会在火灾中自救能力,是一种终身教育。 而作为《4.1 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学会预防火灾的发生,同时设计自制灭火器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加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2)了解常见灭火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并学会使用常见灭火器;(3)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制作简易灭火器;(4) 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与灭火问题;(5)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身边事例的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燃烧与生活息息相关;(2)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成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兴趣;(3)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并归纳结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4)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灭火基本技能,并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2)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3)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4、教学重点和突破策略(1)教学重点:1、探究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尝试制作简易灭火器3、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灭火,并防范火灾的发生(2)突破策略突破1 探究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以实验探究为主线,辅以分析比较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客观事实面前,认识和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突破2 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尝试制作简易灭火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检索并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并利用工作原理,亲自动手设计和制作简易灭火器,不但巩固了对灭火及灭火器的认识,还体会了科学制作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再者,通过消防演练中体验灭火器的实际使用,加深对灭火器的认识;突破3 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灭火,并防范火灾的发生通过创设公交车火灾逃生及家庭火灾应对,巡查校园火灾隐患等情境,以小组讨论、亲身体会等方式,将所学的灭火与防火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5、教学难点和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1、灭火原理: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使学生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成果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态度。(2)突破策略突破1 灭火原理: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燃烧所需条件:“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已有了知识和生活经验上的积累,但对于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质属性,不能随意改变,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所以,在探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对于利用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知识点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学生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总结强化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难点突破。突破2 使学生体验调查、收集、整理及展示成果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讨论中成长,从而认识微粒的客观存在,微粒构成物质的模型,体会微观世界与宏观物质的不同和联系,理解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二、学情分析首先,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化学反应;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中,也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知道了很多能促进燃烧和有利于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认识燃烧这一现象。其次,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论等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获得理论升华的条件,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科学探究上,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将灭火器的使用、自制简易灭火器、火灾的自救方法等内容作为拓展, 通过化学课堂的学习深入认识,使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灭火、逃生、自救等的技能,加深了学生的防火意识,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教法分析1、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2、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重点采用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和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索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2)穿插渗透,综合使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师生共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观察的能力,乐于思考的态度。(3)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助手软件,通过发布课前导学材料,利用简单的判断题先打开学生的思维,再结合学生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辅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课后的拓展活动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在线检测功能,实现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快速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四、课前准备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以达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2、设计小组互助学习学案;3、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①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灭火器并录制过程视频;②带领学生体验使用灭火器并录制过程视频;③指导学生制作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小结视频;④录制查找火灾隐患和家庭火灾应对视频资料;⑤带领学生查找校园火灾安全隐患;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通过调查、搜索、实验、对比、实践等方式,了解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并将实验和搜集过程整理制作视频资料和PPT。4、电子教学课件(使用教学助手软件)5、智能手机6、无线网络,教学助手、录屏软件等教学辅助软件;7、准备实验材料(1)分组实验: 探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蜡烛(10支),火柴(10盒),盛有水的50ml烧杯(4只),装有细沙的50ml烧杯(4只),碳酸钠(4瓶),稀盐酸(4瓶),湿抹布(4块),剪刀(4把),干燥的250ml烧杯(4只)(2)学生展示实验:自制简易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喷水壶(一个)二氧化碳灭火器:带盖纸杯(一个),稀盐酸,碳酸钠,药匙,蜡烛泡沫灭火器:原始版:灌装可乐一瓶,蜡烛一支,火柴一盒初级版:碳酸钠,稀盐酸,水,塑料瓶,试管2只,药匙,镊子升级版:小苏打,稀盐酸,水,洗洁精,塑料瓶,棒棒冰外壳,玻璃管,玻璃棒,漏斗,烧杯改良版:自制简易灭火器装置(集气瓶底粘有试管),带孔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使用创设情境 引入课程 今天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走近和了解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一群人,他们是也是灾难来临时唯一的逆向前进的人,他们就是——消防员。 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创设情境,用消防员的出警之快和救灾过程中的牺牲来引起关注,认识到学会灭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火对人类的意义和火灾为人类带来的危害 利用教学助手的视频播放功能,直观的呈现消防员的伟大和火灾带来的危害视频:最美逆行者---消防员:四川凉山火灾现场消防员从警报响起到出警用时 1分10秒,为了人们的安全时刻准备着!然而凉山森林大火,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英雄的逝去总会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火为人类提供了能量,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为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一旦失去了对火的控制,就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在生活中学会安全合理的使用火源,学会扑灭火灾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灭火与防火。【板书】4.1.2 灭火与防火课程推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蜡烛也可能会引起熊熊大火,学会灭火,就从熄灭一根蜡烛开始。 思考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活动1 探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提出问题】那么,熄灭一根燃着的蜡烛,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工合作。点燃蜡烛后,利用所提供的实验用品,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蜡烛。 (将你能想到的灭火方法记录 在学案上) 【实验探究】 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展开实验,探究并小结常用的灭火方法 小组合作,开展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学生的推理,使学生体验推理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教学助手的拍照上传功能,及时反馈实验方法和现象,帮助于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和得到实验结论,同时记录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的实验方法和思路等【交流与汇报】 【教师】请小组同学来分享,看看大家都用到了什么方法来熄灭蜡烛。 (小组展示交流) 【教师】其他同学有没有用到不同的熄灭蜡烛的方法呢? (请其他同学补充) 【实验结论】完成表格 互动交流,展示灭火的方法,分享实验成果 上传学生学案2张 补充方法:等燃尽自然熄灭,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放在低温环境里等序号灭火方法123456.....【思考与讨论】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熄灭蜡烛呢? 活动: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内 序号灭火方法灭火原理123456....【小结】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O2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即: 【板书】灭火的原理: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空气)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一下 补充: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与O2接触,还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沙子或抹布盖灭会隔绝空气,水浇灭降低了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剪刀剪去烛芯可以清除可燃物…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控后续教学 利用教学 推送功能,将学生的实践过程拍摄并小结,发送至班级课程里,方便学生下载复习和巩固【过渡】有一组非常用心的同学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总结并拍摄制作成学习视频,老师已经将其推送到班里学习群里,大家课后可以下载查看复习。但这组同学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一下。 【视频】成语故事:抱薪救火和釜底抽薪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成语抱薪救火和釜底抽薪,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化学原理吗? 抱薪救火:柴是可燃物,抱着木柴救火,增加了可燃物,会使火势越来越大! 釜底抽薪:将锅底的柴撤去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火焰就会逐渐熄灭 让学生体会成语中蕴含的化学原理,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人文主义情怀教育 运用了教学助手的视频播放功能,生动直观的提出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衔接 【教师】抱薪救火和釜底抽薪是一对意思恰好相反的成语。那么,如果让你们给这位古人出出主意,火势较大的时候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 【教师】同学们大多先想到了用水来浇灭火焰,是不是所有的火灾都可以用水来浇灭呢? 【学生】不是 【过渡】生活中的火灾,因为引起燃烧的物质不同,扑灭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电器类的火灾用水来浇灭可能还会引发触电危险,因此要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而一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火灾还必须使用专用的灭火器。 用水浇灭,用土盖灭,用灭火器…… 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火险的应对方式不同,所选择的灭火方法也不同,为后续不同灭火器的适用范围做铺垫活动2 网络信息检索 【衔接】常用的灭火器种类有很多,接下来,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认识三种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将其完成在学案上。 检索信息并完成学案,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过滤、整理有用信息,帮助学习;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一起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灭火器种类工作原理适用范围水基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教师】请同学们相互分享检索的结果,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阅认识其他的灭火器【过渡】当然,认识了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还要学会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应对突发状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灭火器的使用。 【视频】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教学视频(学生录制) 课前参加实践活动,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堂上观看学习 利用教学助手的视频播放功能,体会学习活动3 自制简易灭火器 【衔接】了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有几位同学利用几种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研发了几款简易的灭火器,接下来有请他们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研发历程。 【教师】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看看对他们研发的灭火器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能不能提供一些更好的建议?将其书写在学案上 学生利用自带的水壶、空纸杯、空矿泉水瓶等仪器设计简易灭火器 使学生在探究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 利用教学助手中的拍照上传和随堂直播功能,将学生的展示过程,呈现在屏幕上,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观察到现象,以利于后续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展示】灭火器的研发历程 水基型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3、泡沫灭火器 原始版:利用可乐灭火 初级版:碳酸钠和盐酸 升级版:固定棒冰外壳+带玻璃管的塑料瓶 改良版:固定玻璃管+带橡胶管的集气瓶学生提出疑问并答疑 【教师】希望这几位同学可以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改进你们的灭火器。 提出疑问和建议如:生活中使用的泡沫灭火器,装入的也是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吗? 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共同探究改进的方法,达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4 查找火灾隐患 【教师】火灾发生时,无论火情大小,都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平时生活中,还是要做到预防为先,将损失减小到最少。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可能就存在很多的火灾隐患,大家要时刻留心,时时警惕,防患于未然。接下来,观看一段视频,找一找出现的火灾隐患,将你所找到的隐患,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里。 火灾隐患火灾隐患1234…查找视频中的火灾隐患并指出 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火灾的危害,增强学生防火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利用了教学助手的视频播放功能【活动】交流:你发现了哪些火灾隐患?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活动5 火灾逃生和自救 【过渡】小小的疏忽可能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同学们一定要高度警惕,当然,一旦出现火情,学会应对和逃生,才是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 【提问】当你遇到这些火灾险情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与交流 思考并回答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了教学助手的视频播放功能【小结】公交车着火:不要惊慌,要镇定。 首先:1、司机应先停车打开车门疏散逃生;2、公交车的前后门处都配有干粉灭火器,可以拿起灭火器,及时扑救灭火;3、万一车门打不开,靠近车门的乘客,可顺时针旋转车门上的手动应急旋钮,手动打开车门逃生;车门外的救助人员也可转动车门外侧的应急断气开关,用力推开车门,帮助车内人员逃生; 4、车厢顶部的通风窗也是紧急逃生出口,乘客可用力推开通风窗紧急逃生; 5、用安全锤得锤尖猛击车窗四角,出现裂痕后用脚踹开车窗逃生;6、逃出来之后要尽量远离现场避免爆炸造成伤害,并且要立即报警。【提问】如果在家庭里出现了火灾,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让消防员叔叔教会我们如何应对和逃生。 【视频】家庭火灾逃生指南活动6 校园大巡查 【过渡】遇到火灾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慌张,安全逃离火灾现场。 【活动】同学们每天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有没有发现校园里是否也存在安全隐患呢? 接下来,为大家布置一个课后拓展作业:校园大巡查:检查学校的防火安全情况,找出不安全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思考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开放信息题的布置,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深化课堂学习要点防火安全检查内容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巩固检测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电器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C、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进。 2、在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最合理、最简单的灭火举措是( ) A、用嘴吹灭 B、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C、用湿抹布盖灭 D、用水浇灭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空气增加 C、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D、温度降低,达不到着火点 4、将下列灭火的方法与对应的原理相符合的连接在一起。 森林隔离带 高压水枪灭火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清除可燃物 图书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利用教学助手的在线检测功能,可以快速高效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提升课堂七、板书设计4.1.2灭火与防火八、教学反思:本课题选自沪教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燃料及其燃烧 4.1 燃烧与灭火, 该课题包含三项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与防火、燃料的充分燃烧。本节课为第2课时,教学内容为灭火与防火。在备课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1)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章节中的具体表现,燃烧与灭火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安全联系比较多,对学生来说即亲切又熟悉,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中,也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知道了很多能促进燃烧和有利于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认识燃烧这一现象。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的联系?(2)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论等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获得理论升华的条件,如何做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展探究实验,使实验既能有效的为教学目标服务,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3)本课题教材涉及的灭火与防火的知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上有一定基础,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如果仅仅以了本知识为教学主要内容,容量较少,从哪些方面拓展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和对实际技能的掌握?如何拓展?针对以上思考,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自我,突破教学重难点:(1)在教学中我注重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原则,力求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事件、图片出发,注重创设故事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着眼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利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产生求知欲望。在学生已经掌握燃烧的所需的条件这一知识点后,展开对灭火的方法的原理的验证和总结,从生活延伸至课堂,又从课堂回归生活,将化学与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即掌握了化学理论,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2)在学生认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后,已经能够对提出的问题,积极的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相关的结论,也能够开始思考不同实验及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学生的发挥也撑起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条件。(3)另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拓展,对教材的层现方式也做了适当调整带领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即体会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因此,将灭火器的使用、自制简易灭火器、火灾的自救方法等内容作为拓展, 通过化学课堂的学习深入认识,使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灭火、逃生、自救等的技能,加深了学生的防火意识,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也突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1、利用教学助手的课前导学功能,提前推送预习学案,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做到有效的预习。2、利用教学助手拍照上传功能,实时上传学生课堂动态,尤其是化学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帮助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更加准确、规范,也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教学进程。3、利用教学助手的随堂直播功能,实时直播学生的展示过程,是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过程和成果,有利于学生关注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教学助手中的课堂推送功能,将相关内容作为补充,便于学生课下巩固复习,节约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5、利用教学助手的在线检测功能,可以快速高效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提升课堂(5)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多媒体的合理利用、无线网络的稳定性监控等,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备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在教学中随时会发生由于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的失败。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作品完美,就要多花心思研究,要想得细,考虑得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