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课件(共82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课件(共82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82张PPT)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科技—制度—思想文化—走自己的路
一个主题
四个阶段
一个方向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中国向何处去?
(独立、民主、富强)
向西方学习
1840
......
1856-1860
...........
鸦片战争
1898
中华民国建立
...........
......
1895
......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进行洋务运动
1912
.........
1924
..........
国民党一大与国共合作
1919
..........
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
......
康梁维新思想
同盟会成立
............
1905
......
孙提出三民主义
1915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
......
............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运动
提出新三民主义
......
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
......
地主阶级学器物
资 产 阶 级 学 制 度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学思想
【单元框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线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线索1 学造器物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线索2 仿行制度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托古改制,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线索3 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胡适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图示明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第1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重点掌握:概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并理解其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 —明考向 命题统计——知重点
1.维新思想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的传播(2022·全国乙卷,28)
2.维新思想。(2021·全国乙卷,28)
3.西学对晚清社会的影响。(2020·全国Ⅰ卷,28)
4.维新思想的影响。(2019·全国Ⅱ卷,28)
5.严复自然进化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观点。(2018·全国Ⅲ卷,28)
7.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018·全国Ⅱ卷,29)
8.新文化运动的转向(2022·全国乙卷,29)
9.陈独秀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的思想。(2019·全国Ⅲ卷,29)
10.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2019·全国Ⅰ卷,29)
11.马克思主义传播。(2021·全国甲卷,29)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9·全国Ⅲ卷,30)
13.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2018·全国Ⅰ卷,29)
14.1920年对社会改良活动的评论。(2018·全国Ⅲ卷,29)
高考高频考点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世界观
【概念解读】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原因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①外因:鸦片战争战败,西方船坚炮利的冲击;
②内因: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2)代表
代表人物 活动 地位
林则徐 (1)设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2)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1)《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3)作用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随着姚莹的《康輶(yóu)纪行》、徐继畲(y ú)的《瀛环志略》 等新著述不断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索、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①积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②局限性:停留在器物层面, 未涉及到封建制度;
仅限于著书立说, 未付诸于实践。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洋务派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
(2)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价:一方面,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思想,为西学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但另一方面,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后来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实践活动
活动分类 旗号 活 动 成 就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文化教育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①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③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自强
求富
企业性质:官办
企业性质:官督商办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影响
进步性:①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开设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促进西学的传播(或促进教育近代化);
④筹办海军国防,促进海军现代化;
局限性:但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仅限于器物层面,未触动封建旧制度,最终失败;
(1)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比较不同】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
【图说历史】地主阶级不同派别对西学的态度及目的
核心观点: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最终失败,但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郑观应
王韬
(3)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评价:
为康梁维新变法思想作了理论准备;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看图思考: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历史背景:
①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②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以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救亡图存的斗争。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康有为
①《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权威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维新变法第一人
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批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严复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第一人
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一书,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宣扬社会进步理论、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意义: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认知深化】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④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成因
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②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③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康有为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认知深化】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3)小结:维新思想主张
①主张变法,救亡图存;
②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④思想: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4)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①是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直接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
②极大地冲击封建专制思想,有利于传播西学和资产阶级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民觉醒;
局限性: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5)政治实践——戊戌变法(1898.6--9)
政治: 精简机构,整顿吏治
经济: 发展工商业
教育: 改试策论,提倡西学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编练新军
积极: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③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局限: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改革不彻底;


影响
【构图解史】 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背景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背景
①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统治继续腐朽黑暗;前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②经济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④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开始革命活动。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涵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进行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与发展
[基本内涵]
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
【差错补短】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3、评价三民主义
局限性
①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缺乏群众基础
②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①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③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4、革命实践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辛亥革命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两次护法运动
革命实践
失 败
结 果
结 论
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
20世纪20年代左右,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据此,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又开出了什么“新药方” ?
1917年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共成立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等均告失败,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广州)
①宣布改组,与共产党合作,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
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重解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
(3)内涵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明确提出反帝,各民族平等
更广泛、普遍平等的民权
关心工农生活
【查错补短】“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不是倾向社会主义。
【知识图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辨析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
共同目标:打倒军阀、除列强(反帝反封建)
差异:
①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②中共革命纲领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
(4)评价
①积极性: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认知深化】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救亡图存)
从纲领核心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
(5)革命实践
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①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
②1924年6月,创建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③1925年7月,组建广州国民政府;
④1926—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革命运动
最终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图示明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1.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70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文化运动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必然结果。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
①政治上: 一方面,袁世凯倒行逆施,逐步走向独裁和复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意识高涨;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要求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③思想上:一方面,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人思想麻木,急需启蒙;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
科学(Science,赛先生)
创刊主题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
1917年,蔡元培正式赴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陈独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
(1)前期:(1915-1919)
①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②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
(2)后期:(1919-1920s)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
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
赛先生(Science) ——科学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
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吴虞
(新文化运动干将)
“打(倒)孔家店!”
怪我咯?
陈独秀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孔子
孔子
旧道德: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儒家纲常伦理
新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
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确实存在“全盘西化”、全面批判传统文化的现象,但同时也有人主张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所以,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材料,得出不同认识,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另外,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不是孔子本身及其思想,而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探究思考】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旧道德”是否指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一切儒家思想?一些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性反传统”和“全盘西化”,你赞同吗?为什么?
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意义: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评价
(一)新文化运动
(1)积极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深化认知】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深化认知】新文化运动“新”的表现
新领导 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思想);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早期组织 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识拓展】20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维导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考点1 中体西用
(2016·全国丙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21·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18·课标全国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真题演练】
考点2 维新思想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真题演练】
考点3 三民主义
(2018·课标全国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真题演练】
考点3 三民主义
(2014·课标全国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真题演练】
考点4 新文化运动
(2019·课标全国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真题演练】
考点4 新文化运动
(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真题演练】
考点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真题演练】
考点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9·课标全国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真题演练】
考点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课标全国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真题演练】
考点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9·课标全国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