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共2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共2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9张PPT)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三
考向一 结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大纲
考点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点2: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向一 外力地貌及其特征的成因分析
考向二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考向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考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向一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
考向二 以地貌特点推断岩石特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作用力量
Function force
风、流水
冰川、生物等
能量来源Energy sources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Forms of expression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地质影响
Geological Influence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堆积作用
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
外力强度影响侵蚀与搬运作用
外力强度变化、夹带物的丰富程度影响堆积作用
昼夜温差影响风化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
受外力作用影响小的地方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
(1) 风力搬运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2) 流水搬运——湿润、半湿润地区
五种外力作用方式之间的关系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只塑造地貌而不能形成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高寒
干旱
湿润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
物理
风力
流水
海浪
海浪堆积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堆积作用分类: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
冰碛地貌
分布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地貌形态: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分选性:
指沉积物颗粒直径的均匀程度,不但流水沉积具有分选性,风力沉积也具有分选性。
颗粒物的大小取决于流水和风的携带能力,风力越大、流水速度越快携带能力越强,沉积物颗粒物越大,反之越小。
重力堆积
重力堆积物又称坠积物,是在陡坡下方或洞穴底部由于重力作用而堆积的物质。重力堆积物中碎屑多呈棱角状。它没有层理,厚度和规模不一。重力堆积一般无分选性,但由于物质重力作用大小不同,导致在崩塌物沿一定坡度滑动的过程中,较重的物质滚动的较远,而较轻的物质则滚动的较近,这样就有了一定的层次,所以在有的重力堆积物如岩屑堆,其上部物质较细,下部较粗。重力堆积作用这种层次性多见于具有一定的坡度上出现的崩塌堆积物。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沉积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区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分布地区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川搬运
冰河
风力搬运
沙尘暴
流水搬运
黄河
海浪搬运
冲浪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侵蚀作用分类:
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形态: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和喀斯特地貌。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Weathering and surface morphology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物理风化
冻融风化
生物风化
球状风化
什么叫做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风化作用残留在地表的产物叫做风化壳。
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化碎屑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
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
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
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使岩石断裂,岩浆沿着断裂处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
2.内力、外力: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岩石被侵蚀搬运,花岗岩露出。
3.外力作用:岩石受到风化、侵蚀,棱角逐渐消失。
花岗岩球状风化的成因——内外力相结合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有机体、水、风和重力]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碎屑和颗粒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机械碎化
Physical weathering - mechanical fragmentation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冻融风化
温差作用
物理风化风化壳
Physical weathering crust
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通常指海拔4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在平坦地带堆积而成的地貌。
形成过程:高寒地段受昼夜温差和寒冻风化影响,导致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
常见的风化地貌—高山流石滩
Physical weathering - mechanical fragmentation
山坡上的岩体在物理风化,化学溶蚀以及重力作用下,发生蠕动,滑坡,崩塌而形成的石堆。
倒石堆的物质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落时较大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
常见的风化地貌—倒石堆
Physical weathering - mechanical fragmentation
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
冻融分选作用下,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
石 环
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图甲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
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
2.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
A.冬→春 B.春→夏
C.夏→秋 D.秋→冬
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
A
D
C
石环,又叫分选环。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系数大,会首先冻结,水分就向碎石附近迁移,并在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发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久而久之,泥土岩屑集中于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形成所谓的石环(下图)。据此完成问题。
(1)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①比较充足的水分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气温在0°C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④地形崎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河流流域中可能发育有石环的是
A.珠江 B.巴拉那河
C.鄂毕河 D.湄公河
B
C
石环,又叫分选环。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系数大,会首先冻结,水分就向碎石附近迁移,并在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发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久而久之,泥土岩屑集中于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形成所谓的石环(下图)。据此完成问题。
(3)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外部条件是
A.风化作用 气温
B.侵蚀作用 降水
C.搬运作用 气温
D.堆积作用 降水
(4)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石环形成相关性较小的是
A.地势平缓
B.地质复杂
C.地下水丰富
D.地表物质粗细混杂
A
B
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的风化作用。
常见的流水溶蚀地貌有溶蚀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
化学风化作用—流水溶蚀
Chemical weathering water dissolution
当岩石中含铁物质被风化后,就带上了富有特征的红褐色。
丹霞地貌
Danxia landform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四川黄龙钙化五彩池Sichuan Huanglong calcified colorful pool
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间接的作用。
3
生物风化作用—根劈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根劈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根劈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生物风化有时也可以引起化学风化,有部分动植物能够释放出酸性化学物而引起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对乐山大佛的侵害
知识补充:流石滩
流石滩:多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海拔4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在坡地堆积而成的地貌,具有特殊的生态系统。我国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
在我国西藏,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西部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一高山流石滩。它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这里年均温在-4°C以下,最热月均湿也在0°C以下。流石滩上植被稀少,植被的形态特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具有速生、叶片厚等独特的生理特征。从外观上看,流石滩植物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为了尽力传播花粉,植物花色艳丽,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的天堂。
(1)推断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滇西北流石滩景观图
①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冻融作用,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
②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2)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
(2)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风力强劲(大),土壤几乎不发育,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存。
流石滩植被的特点
流石滩的环境特点:
高 — — 寒 — — 光照强、少雨、大风坡陡 — — 土壤贫瘠 — — 岩石易松动
1.(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D
C
考向精炼
(2022·辽宁·高考真题)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暂缺图。
2.“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 )
A.河流堆积 B.冰川侵蚀 C.基岩风化 D.风力搬运
C
2.关于该地盐风化穴的形成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①有可溶性盐类物质 ②含有孔隙的岩石 ③坡度较陡的地势 ④干湿交替的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该地花岗岩的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的一侧位于山体( )
A.西北 B.西南 C.东南 D.东北
暑假期间,中学地理马老师前往新疆可可托海旅游,发现当地山坡上分布着密集的洞穴。经过查询资料得知,这属于盐风化现象。盐风化是因盐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因盐风化作用,岩石表面(主要是侧面)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穴,下图示意可可托海花岗岩山地盐风化穴,该地夏季少雨,日照长,冬季风大多雪,年均降水量250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向精炼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左图示意风化坑剖面,右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右图所示的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7.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8.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考向精炼
(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
【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Wind ac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干旱地区
风力作用为主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风力搬运
风蚀沟槽
风蚀洼地
风蚀残丘
风蚀蘑菇
沙垄
灌丛沙丘
沙丘
风力
堆积
Wind accumulation
风力
侵蚀
Wind erosion
风力
搬运
Wind transport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主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与风蚀柱[图示],又称雅丹地貌。
吹蚀作用:地表的松散风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磨蚀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风蚀地貌
图中洼地的成因?
强劲的风力持续吹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形成地面的风蚀洼地。
新疆乌苏禾魔鬼城风蚀雅丹地貌
Wind erosion Yadan landform of wusuhe devil City, Xinjiang
携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风蚀雅丹
地壳下沉
流水沉积
地壳抬升/水退
风化/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成因:
地壳下沉,流水沉积,形成沉积岩;
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
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垄脊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砾堆积;
新疆乌苏禾魔鬼城风蚀雅丹地貌
Wind erosion Yadan landform of wusuhe devil City, Xinjiang
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下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4~5题。
4.雅丹地貌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5.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D
C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靠近天山,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
(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8分)
(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2分)
(3)简述自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8分)
(4)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 说明理由。(8分)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靠近天山,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
(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8分)
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是湖水蒸发退缩的痕迹;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罗布泊的水面面积经历了多次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靠近天山,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
(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2分)
东北一西南方向
(3)简述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地壳下沉,岩层沉积;
地壳抬升,湖水干涸;
风化,风力、流水侵蚀。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靠近天山,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
(4)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 说明理由。
答:正确。
①北部靠近天山,受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影响形成的地表径流侵蚀,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
②然后再经风的吹蚀作用(有时风和流水交替作用),形成如今的外貌形态。
风力侵蚀地貌
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以后,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之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窝。大的石窝又称为风蚀壁龛。
风蚀壁龛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的长期吹蚀后,易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
风蚀柱
甘肃敦煌风蚀柱魔鬼城景观
L-of ghost city with wind E-pillars in DH-Gansu Province
美国犹他州风蚀岩桥国家公园
Wind erosion Rock Bridge National Park, Utah, USA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风蚀
蘑菇
Mushroom rocks
风力侵蚀地貌-女王头
Wind erosion landform - Queen's head
女王头为风力侵蚀代表景观,“女王头以”雍容尊贵的形态,早已成为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图片,回答12~13题。
12.“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地壳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
即堆积物颗粒均匀
缓坡为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Crescent dune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风力吹扬起沙,当风力减弱,沙尘便会沉落,由于沉积物质不同,有的地方成为沙漠,有的地方成为黄土,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若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成为移动沙丘。掩埋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
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B
D
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1、2题。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
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7.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
B
考向精炼
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沙漠高大沙山
巴丹吉林沙漠
高大沙山
潘阳湖边的沙丘
雅鲁藏布江沙丹娘丘
成因:枯水期河床、湖床泥沙裸露,后经风力搬运沉积形成。
沙丘只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如果不是,你认为那里还会形成沙丘呢?
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源的海岸地带上,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又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
海岸风成沙丘(平行于海岸的垄岗状砂质堆积地形)
(2022·海南·高考真题)
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
7.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
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
8.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
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作用 B.冰川作用
C.酸雨作用 D.流水作用
A
D
外力地貌及其特征的成因分析
1.(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真题溯源



1.(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右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
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
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
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
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
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真题溯源
B
C
C
福建平潭岛罕见地貌:岛屿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回答:
1. 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2. 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3. 沙丘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固沙作用小
东北风
携带来自东北部海滨的沙滩
巨大的沙丘
排除河流
风力堆积而成
沙丘
移动速度慢
君山的阻挡
风力减弱
长有稀疏植被
覆盖黑色碎石
不会不移动
解题思路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 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
C. 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 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2、风影沙丘( )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
A. 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 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 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 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风沙活动危害与防治
大风
堆积
土壤
建筑物
道路
农田
吹蚀
搬运沙粒
掩埋
草方格沙障
植树种草
设置障壁
高立式沙障
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是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在滦河三角洲以北新开口以南的沙丘带发育最为典型,此段海岸沙丘由海向陆主要发育横向沙脊与新月形沙丘。图甲为该地某一段海岸沙丘地形简图,研究表明横向沙脊的顶部会发生季节性往复移动,其顶部海拔夏季稍低于冬季,该地冬春季节多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节多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图乙为该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风速变化图。近年来,沙丘滑沙活动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1)分析河北昌黎海岸带成为我国海岸沙丘典型分布区的有利条件。
①河流和海水搬运来大量泥沙沉积,沙源丰富;
②此处多风,特别是冬春季节向岸风的风力较大;(动力)
③沿海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宽广,利于风沙流的形成。(地形)
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是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在滦河三角洲以北新开口以南的沙丘带发育最为典型,此段海岸沙丘由海向陆主要发育横向沙脊与新月形沙丘。图甲为该地某一段海岸沙丘地形简图,研究表明横向沙脊的顶部会发生季节性往复移动,其顶部海拔夏季稍低于冬季,该地冬春季节多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节多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图乙为该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风速变化图。近年来,沙丘滑沙活动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2)指出横向沙脊顶部季节性往复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时空分布特点:
夏、秋季向东移动,冬、春季向西移动。
主要原因:
夏秋盛行偏西风,把沙丘西侧的沙粒侵蚀搬运到背风的东坡沉积,使横向沙脊顶部东移;同理,冬春盛行偏东风,使横向沙脊顶部西移。
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是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在滦河三角洲以北新开口以南的沙丘带发育最为典型,此段海岸沙丘由海向陆主要发育横向沙脊与新月形沙丘。图甲为该地某一段海岸沙丘地形简图,研究表明横向沙脊的顶部会发生季节性往复移动,其顶部海拔夏季稍低于冬季,该地冬春季节多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节多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图乙为该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风速变化图。近年来,沙丘滑沙活动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3)与冬季相比,近年来夏季横向沙脊的顶部海拔更低,请作出合理解释。
①夏季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横向沙脊顶部沉积泥沙较少;
②夏季降水较多,泥沙湿度大,黏性强,不易被搬运到横向沙脊顶部;
③夏季为旅游旺季,近年来该地游客增多,游客踩踏和滑沙等活动会降低横向沙脊顶部的海拔。
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是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在滦河三角洲以北新开口以南的沙丘带发育最为典型,此段海岸沙丘由海向陆主要发育横向沙脊与新月形沙丘。图甲为该地某一段海岸沙丘地形简图,研究表明横向沙脊的顶部会发生季节性往复移动,其顶部海拔夏季稍低于冬季,该地冬春季节多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节多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图乙为该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风速变化图。近年来,沙丘滑沙活动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4)推测一次往复移动后横向沙脊顶部的最终位移方向,并说明依据。
方向:横向沙脊顶部会向西移动。
依据:与夏秋季相比,冬春季风力更大,侵蚀能力更强,沙脊顶部向西移动的距离更大。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①2200万年以前,青藏高原不断隆起,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亚洲内陆更加干旱,岩石风化强烈,不断破碎,形成大面积的戈壁、沙漠。
②紧接着,强劲的冬季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推进。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③在今天甘肃、陕西、山西境内,由于风力减弱,且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颗粒在山脉迎风侧不断沉降。
④东南季风带来的季节性降水,对黄土进行侵蚀,形成今天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
楼兰地区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砂岩、粉砂岩等沉积岩,沉积岩受地质作用而形成风蚀垄槽与风蚀丘,多个风蚀丘分布在同一个风蚀垄上,这一现象称为雅丹共基座现象。风蚀垄抗风蚀性弱。风蚀垄地貌与风蚀丘形成于不同时期。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推测图中风蚀丘的形成过程。(8分)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深厚的沉积岩,
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盛。(4分)
平坦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雅丹地貌),风力进一步侵蚀使凹槽扩大,切断土墩,形成风蚀丘。(4分)
重庆武隆喀斯特天坑Chongqing Wulong karst Tiankeng
喀斯特地貌
Fluvial process and surface morphology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溶沟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芽
峰林
孤峰
溶斗
地下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钙华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峰林
溶蚀洼地
石柱
地下湖
石钟乳
落水洞
石笋
石芽
地下河
地下瀑布
溶洞
地表: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
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湖)
地下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一般需要二大条件: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和暖湿气候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地上 喀斯特 溶沟 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林 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
地下 喀斯特 溶洞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呈层状分布
地下河 地表水沿裂隙或漏斗渗入地下的河段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广西桂林喀斯特峰林
Karst peak forest in Guilin, Guangxi
云南西双版纳峰丛景观




广东英西峰林景观


/


云南罗平孤峰景观
贵州兴义喀斯特峰丛Karst peak cluster in Xingyi, Guizhou
天坑的形成过程
塌陷型天坑: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形成坑洞。


云南昆明石林景观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
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
Stony Desertification
考点1 地质构造的判读和实践意义
【例1】 [2021·天津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 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D
(2) 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A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Fluvial process and surface morphology

河流
搬运
Stream transport
河流
堆积
Stream deposition
河流
侵蚀
River erosion
下蚀
使河变深
侧蚀
使河变宽
溯源侵蚀
使河向源头方向变长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河流上游
落差大,下蚀溯源侵蚀强烈
发育为“V”形河谷
河流中游
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发育成“U”形河谷
河流下游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继续拓宽呈宽浅的U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
河流上游V型谷
V-shaped Valley in the UR-river
河流溯源侵蚀
Headwater erosion
河流中游U型谷
V-shaped Valley in the UR-river
袭夺河示意图
S-diagram of seizing the river
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原因:②新构造运动
原因:①分水岭迁移
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2022·山东·高考真题)地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曾为古海盆。距今1.9亿年前,板块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区域逐渐上升成陆,形成湖泊,称“巴蜀湖”。此后气候趋于炎热干燥,盆地内形成了大量盐卤,并保存于地层当中,至今仍被开采利用。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巫山东西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山体主要为石灰岩),产生河流袭夺现象,湖水外泄,古长江进而向西南继续袭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下左图示意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形和现代水系分布。下右图示意河流袭夺过程及袭夺地貌形态。
说明巫山东侧河流袭夺西侧河流的条件。
【答案】(1)巫山(分水岭)以石灰岩为主,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流水侵蚀;巫山西侧河流河床(水位)高于东侧;东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河流穿过很多岩石界线,河流从较坚硬的、抗蚀性强的岩石流向较软弱的岩层,松软岩层会更快地被侵蚀,当河流切割并深掘不同岩层之间的结合部时,瀑布就可能形成,见下图①。
在河道发育断层,断层的下降盘位于河流前进方向,形成阶梯段的落差,河流水自然跌落形成瀑布,见图②。
在河道某处因为岩性坚硬的侵入岩体的存在,导致河流下切作用受阻,像门槛一样横亘在河道,形成河道阻塞物,使流水受阻形成瀑布,见图③。
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河流地貌
深度大
岸壁较陡
谷底狭窄
V形
河谷
地壳抬升
下蚀强烈
深切峡谷
(2022·广东·高考真题)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
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D
A
河流中游流水作用
Fluvial proces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river
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主要发生在弯曲河道的凹岸,使河道曲率加大,河谷加宽。
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但水量较大,在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对河流两岸侵蚀作用较大。
(1)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右图所示。
[技法点拨]
(2)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以判断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
(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B
C
D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上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
(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4分)
参考答案: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
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侵蚀地貌——中游河曲
拓展延伸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上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下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Q: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A: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上游—曲峡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1~2 题。
1.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
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
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
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C
2.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C
丹霞地貌特点
丹霞地貌,以红色为主要基调,山块雄浑,呈柱状、堡状、峰状、墙状等,大气气磅礴,多直立的峭壁陡崖,有顶平、身陡、麓缓的总体特征。
“顶平”是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山顶较少受到侵蚀而保持平缓状态;
“身陡”是由于岩层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坡面多沿垂直节理崩落,形成峭壁形态;而流水下渗,节理扩大,因应力释放、卸荷作用等使崖壁发生崩塌剥落,坡面后退的同时崩塌物质堆积在坡麓,形成“麓缓"。
丹霞地貌是由沉积的红色砂岩、砾岩构成,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山块形成了丹霞地貌
(强调红色地层和陡崖坡)
分布如:广东仁化丹霞山、甘肃张掖等。
地表流水的冲蚀、磨蚀、垂直地表发育的构造节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流水地貌——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
雅丹地貌: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而形成的。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记住八个字:“风蚀雅丹 流水丹霞”
(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图2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形成图2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2.导致图2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D
A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据此完成3~5题。
3.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  )
A.先上升再下降 B.先下降再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4.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岩层厚度差异 B.沉积物质差异
C.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
B
D
5.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侵蚀 ②冻蚀作用 
③雨水淋溶 ④冰川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2018年8月14日,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一名游客擅自翻越栈道护栏,站在保护区内拍照,造成景区地貌景观因踩踏而损坏,下图示意张掖丹霞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 该地质公园内受踩踏损毁物质直接成因是
A. 风力沉积 B. 流水沉积 C. 风蚀风化 D. 冰川沉积
2. 张掖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A. 岩浆喷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B. 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褶皱隆起——风力侵蚀
D. 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外力作用
C
D
岱崮地貌是指以临沂市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
岱崮地貌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石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委内瑞拉
罗赖马山
位于委内瑞拉、巴西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一个最大的平顶山群,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仙境瀑布”的原型就是这里的天使瀑布和罗赖马山。“罗赖马” 是当地人称呼它的名字,意为“河流的母亲”。其山势边缘陡峭,顶部平坦,长约14公里,宽5公里,海拔2810米。西南岩壁约长6.2千米,止于托瓦兴尖峰。它从平原上隆起,像一艘大船的船首。
罗赖马山
C
B
2.(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答案 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2.(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答案 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流水作为主要的外营力,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图示黄河泥沙搬运。
河流
堆积
Stream deposition
河流
侵蚀
River erosion
河流
搬运
Stream transport
洪积-冲积平原-位于山前空地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河口三角洲: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均匀。
河流
侵蚀
River erosion
河流
搬运
Stream transport
河流
堆积
Stream deposition
类型 形成 地貌特点 示意图
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地势较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流携带泥沙到达入海口;河口处地形平坦,海水顶托,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加上海浪对河口侵蚀搬运能力弱,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流水地貌——冲积扇
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侵蚀作用);
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堆积作用);
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
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露,地下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
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较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分布。
流水地貌——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
扇形堆积体。
洪积扇:指间歇性洪流在沟口
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和冲积扇(湿润半湿润)形成原理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两者发育环境不同。
洪积扇沉积物无分选性,大小砾石沙子陈杂;
冲积扇则有分选性,大的多在上,小的多在下。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真题溯源
C
B
B
辫状水系,亦称辫流,为游荡型河道。其形成有三个要素:水流量不稳定,河床宽阔平坦,水含沙量大。洪水时,扩展河面,变换河道,“搬运”沙粒。枯水时,水流量减弱,浅滩和浅水河道外露。
1.水流具有季节性或暂时性,流量不稳定,水位暴涨暴落,无固定河道。
2.地势相对平坦,流速缓,沉积明显,导致临时水道易变动。
3.含沙量大且搬运物质粒度不均,沉积物多。
(2022·广东·高考真题)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外营力,它通过水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等外力作用塑造了绚丽多彩的地表形态。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下图示意其发育过程(箭头代表侵蚀作用方向)。
3.该河流的发育过程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②④①③
4.河流发育的最后两个阶段之间,该地区( )
A.地壳抬升明显 B.河水流速减慢
C.河谷不断变浅 D.泥沙含量增加
B
A
河漫滩
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凸岸堆积,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堆积,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洪水期
枯水期
凹岸
凸岸
河流阶地的形成
河流阶地是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一般情况,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河流侵蚀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抬升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加强,导致阶地面到达洪水位以上,流水沉积制造出阶地面上的堆积物。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阶地特点
河流阶地: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蚀
阶地有几级,地壳抬升就有几次
位置越高(离河流越远),阶地形成越早(越老)
地壳抬升时,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稳定时,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河床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浅滩,淤积增强在枯水期露水面形成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侵蚀,滩尾有利于堆积,因此心滩不断下移。心滩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物质的加积,滩面超过水面,生长植物形成江心洲。
(2018·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A
A
D
3.(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角度3 河流阶地的发育
D
考向精炼
(2)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A
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岛。
入海口沉
积条件
中上游植被/气候
地形影响侵蚀能力
河流水文水
系搬运能力
沙离
沙沉:入海口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水流减缓——泥沙沉积
沙离: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降水强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 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
沙集
沙集:河流支流多/流域广/流程长/流
量大一-携带泥沙汇集
沙沉
特殊情况:
洋流:受沿岸洋流携带作用强,泥沙堆积少,三角洲扩张慢
地壳升降:地壳抬升区域,泥沙出露多,三角洲扩张快;地壳沉降区域,三角洲扩张慢
拓展延伸
河流冲淤原理
(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 之间。图3 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4 示意该河道流量超过15000m /s 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5-16题。
1. 由图3 可知,当流量从14278m /s 降至6888m /s 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A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 之间。图3 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4 示意该河道流量超过15000m /s 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5-16题。
2. 根据图4 ,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A
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6.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列问题。
7.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B
考点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

B
【练习检测】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答案】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向巢湖输入的泥沙增加;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巢湖岸线后退后,河流在三河镇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积物上侧蚀冲刷出新的河道,河流延长。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2010 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Wind ac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冰斗
冰川侵蚀
冰川堆积
角峰
冰川U谷
冰碛堆
终碛堤
鼓丘
侧碛堤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形态和规模
分类 特点 分布地区
大陆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 中低纬高海拔地区
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川
堆积
Glacial accumulation
冰川
侵蚀
Glacial erosion
冰川
搬运
Glacier transport
包括冰川刨蚀(磨蚀)和挖掘。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冰川侵蚀的主要地貌有冰斗、角峰与U型谷。
冰川侵蚀地貌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成刀刃状。
刃脊: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积水容易成湖。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川侵蚀地貌-角峰Glacial erosion landform - Horn
冰川侵蚀地貌-冰斗Glacial erosion landform - Cirque
(5)冰川地貌——峡湾
冰川作用,使冰川谷下切、展宽
冰川消融,形成U形的冰川谷
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冰川谷,形成峡湾地貌
峡湾特点:深入陆地,岸壁陡峭, 水深较大,风平浪静
峡湾的形成
巴塔哥尼亚山脉位于南美大陆南端,冰川分布广泛,海拔3000米以上到200米左右皆有分布。不同于世界大部分雪山的金字塔形,该地雪山呈塔状,山峰崖壁近乎垂直,峰顶如利剑直指苍穹。据此完成16~17小题。
16.巴塔哥尼亚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17.与我国青藏高原冰川相比,巴塔哥尼亚冰川分布海拔低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低,气温高 B.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C.西风带来丰沛的水汽 D.来自大西洋的丰沛水汽
A
C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运动所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侧碛、底碛丘、终碛、冰碛丘陵等。
特点: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东欧平原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冰川
堆积
Glacial accumulation
冰川
侵蚀
Glacial erosion
冰川
搬运
Glacier transport
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冰川堆积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大小混杂、杂乱无章、磨圆性差。
冰川沉积-冰碛堆
Glacial deposit moraine pile
冰斗湖、冰碛湖
Cirque lake and Moraine Lake
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冰斗湖、冰碛湖
Cirque lake and Moraine Lake
(2022·浙江·高考真题)
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
5.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 B C D
6.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B
B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第3题。
3.图2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C.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D
(1)冰川消融: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
(2)流水侵蚀:流水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
(3)冰川堆积:待冰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的一部分。
(4)反复冻融: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知识补充: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7.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8.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C
D
B
冰面河
8.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8~9题。
9.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海岸边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的大砾石(图 1)。据此完成2~3题。
2. 导致这些砾石出现在该处的外力是
A.海浪 B.风力 C.流水 D.冰川
3. 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
A.变冷 B.变暖 C.变干 D.变湿
D
B
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
Australia twelve apostles rock
海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Weathering and surface morphology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海蚀崖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柱
海蚀平台
海滩
沙嘴
离岸堤
沙坝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水
堆积
Seawater accumulation
海水
侵蚀
Seawater erosion
海水
搬运
Seawater transportation
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主要的地貌有海蚀柱、海蚀洞和海蚀崖。
海岸侵蚀地貌
在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形成一个海蚀拱门。
如果拱门崩塌,残留的岩柱就是海蚀柱。
随着时间推移,连海蚀柱都消失,海蚀崖不断后退,最后形成平直的海岸线。
( 2020年1月浙江选考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是图1中丙地的气候资料。
(2)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答案】
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线破碎。
当堂检测
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的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洞、海蚀崖
Sea erosion cave and cliff
海水
堆积
Seawater accumulation
海水
侵蚀
Seawater erosion
海水
搬运
Seawater transportation
海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移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可分为砂砾质海岸地貌、淤泥质海岸地貌、三角洲地貌等。
海岸堆积地貌
按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一般来说:砾石滩渗透性大; 细砂滩的渗透性最小。中国大连老虎滩、青岛海滨浴场、北戴河沿岸以及海南岛、福建长乐沿岸发育的海滩多属于细砂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
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地貌。
在波浪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波浪周期中,水下岸坡上段的泥沙向下堆积,下段的向上堆积。会在离岸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高出海面的沙堤,有些沙堤藏在水面以下
海岸堆积地貌
基岩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侵蚀或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
海岸地貌
沙嘴的形成
海岸地貌示意
1.沿岸流会把泥沙带到海湾的突出部位,流速减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沙嘴,
2.沙嘴逐渐发展,便成为窄而长的沙坝。
3.最终隔出一个较为封闭的水体,就是瀉湖。
海岸沉积地貌


分类:砾滩、沙滩、泥滩
海岸沉积地貌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答案 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答案 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2)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2022·辽宁·高考真题)一般情况下,气侯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
1.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2.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C
B
(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3.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A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粧物越细。完成下面小题。
17.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18.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b比c老
②be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e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D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4.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C
沉积作用:发育越久,沉积物越多
A
形成沉积物时,地势低,海平面升
沉积物出露海面,地势高,海平面降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
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潟湖
1.沿岸流会把泥沙带到海湾的突出部位,流速减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沙嘴。
2.沙嘴逐渐发展,便成为窄而长的沙坝。
3.最终隔出一个较为封闭的水体,就是潟湖。
【2018·贵州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3.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D
A
B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C
B
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D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9~10题。
9.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世纪~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世纪~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世纪~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C
C
海岸线进退的判断
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时陆地的板块扩张,海岸线后退;而当地壳下降时,海洋的领土就扩张,海岸线向陆地延伸。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线,海岸线前进;
河流:输沙量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输沙量减小,海岸线向外延伸速度变慢甚至倒退;
海浪:基岩海岸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前进;淤泥质海岸以陆地径流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
知识补充:潮沟
潮沟是落潮时海水在滩涂上冲刷而成的沟槽,右图为典型潮沟形态及分布区位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小题。
18.有利于众多潮沟发育的条件是
A.滩涂面积狭窄
B.海岸坡度平缓
C.海水含沙量小
D.潮水涨落幅度小
19.与盐沼的潮沟相比,光滩的潮沟
A.易摆动 B.深度小
C.更平直 D.宽度小
B
A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向题。
辽河口的潮间带景观独特,除了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还有一种潮汐造就的美景——“潮汐树”。“潮汐树”是由发育在海滩上的潮沟组成,潮沟(潮汐通道)是一种淤泥质海岸常见的微地貌,是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类似河流的坡面冲沟,其形状如树,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叉朝向陆地。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目前仅存在于辽河口一带,涨潮时人们甚至能驾着小船深入潮滩几公里。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向题。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图。
(1)指出“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8分)
①大河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广阔沿海滩涂;
②潮涨潮落作用明显;
③滩涂上生长着耐盐碱的植被;
④人类的干扰较少。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向题。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图。
(2)比较涨潮、落潮的流速差异,简述潮汐塑造潮沟的过程(8分)
落潮的流速快于涨潮。
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宽广坡度小,海水向岸的前进速度慢,以淤积为主,当落潮时海水向离岸方向,落差加大,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冲沟,随着每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沟槽逐渐加宽加深,分汊也不断增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向题。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图。
(3)推测辽河口盐地碱蓬在“潮汐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盐地碱蓬减慢了海水的流速,在已经形成的潮汐水道中水的速度相比较就加快了,加大了水道中水的侵蚀和冲刷的力量,使得水道稳定下来;而水道岸边因盐地碱蓬分布,起到加固作用,侵蚀速度慢,使得潮沟的沟岸基本不被破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向题。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图。
(4)请就该地区“潮汐树”景观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①建立保护区;
②禁止海产品养殖;
③禁止填海造地;
④在油田转井等活动中,注意保护生态地貌景观。
大钦岛位于黄、 渤海交汇处, 与大陆相隔 50 多公里。 每年大钦岛风力≥6 级的大风日数有 200 多天。 该岛 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 多峭壁、 海蚀崖。 岛上海湾沿岸, 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天然鹅卵石滩。 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 颗粒大、 滩面孔隙度大、 坡度陡等特点。每年的 6-8 月, 岛上渔民将从海里收获的海带平铺到鹅卵石滩上晾晒, 晒干的海带品相好,卖价高, 大钦岛被誉为中国“ 海带之乡” 。
( 2) 从外力作用角度, 说明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 ( 6 分)
大钦岛多基岩海岸, 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 2 分) ; 碎石( 砾石) 在海浪侵蚀或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 2 分) ; 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 潮流搬运作用减弱, 鹅卵石在海边堆积, 形成鹅卵石滩( 2 分)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