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书法教案(书法天地)教学版块(课题) 书法天地(三) 课时 40分钟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字、有中国特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语言应用:学生学习悬针竖和垂露竖。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思维能力:通过赏析,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实步学会欣赏书法的方法。审美创造:不同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了解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习悬针竖和垂露竖。教学重难点 感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利用点名册点名,将未到的学生及时做记录。一、引入课题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本课我们到书法天地去欣赏艺术瑰宝吧!二、课程新授1、毛笔用锋技巧 ( http: / / www. / link url=eBZh0T4kHSYJn07aEX4cLWkdHPjq81bNTjM3r_Swzkm4A9-RAXeMFMnYMPQ-iCfmOJTdyKCr00ogITHHPO9qRcEWIFIPYa4kw-H0KyQWW6l2QgdkMO1qPW3hJVXDhaOO" \t "https: / / www. / _blank )悬针竖和垂露竖悬针竖,书法术语。指书写直画时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清人冯武《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下图“年”字中的竖画即悬针竖。垂露竖,书法术语,是书写直画的又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垂露竖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竖。下图“稽”字中的竖画即垂露竖。佳作欣赏一《通道记》在四川省理县杂谷脑镇朴头山古道崖壁上,有隋、唐摩崖碑各一通。其中隋碑是开皇九年(589),隋会州刺史姜须达复修古道所撰立的《通道记》。《通道记》记载自三国之后,会州古道年久荒废,刺史姜须达遣人重修旧道之事。刻石曰:“自蜀相姜维尝于此行,尔来三百余年,更不修理。山则松草荒芜,江则沿沤出岸,猿怯高拔,鸟嗟地险,公私往还,并由山上,人疲马乏,筋力顿尽……悯人生之苦,报委寄之恩,差发丁夫,还治旧道。”此碑记是全国最长的民族地区交通题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与书法价值。《通道记》碑文为楷书,参以隶意,雅正肃穆,深厚凝重。结体正侧相欹;造型或扁或长,或宽或窄,饶有韵致;笔画清劲秀颖又内含筋骨,或浑厚圆劲,或秀朗细挺,富于变化,自成面貌。碑石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字迹清晰。唐碑刻于开元十五年(727),记载了当年唐朝与吐蕃在此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孟蜀石经》《孟蜀石经》,是中国最早有注文,并首次将《孟子》刻入的一套完整的“十三经”石刻经书,因刻于孟蜀广政年间,又称《广政石经》。石经由蜀相毋昭裔主持刊刻,历时八年刻成。《孟蜀石经》在宋末元初由于战乱而逐渐毁亡。其拓本今存刘体乾于1926年影印的《宋拓蜀石经》,有残卷《周礼》38卷、《左传》36卷、《公羊传》2卷、《轂梁传》23卷,为现存最早,保存残卷最多的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又有《宋拓本蜀石经毛诗》残卷,现藏上海图书馆。至于《孟蜀石经》原石残块,乾隆四十四年(779)福康安修筑成都城时曾得数十片,后为什邡令任思任(《什邡县志》作思正)运归贵州。抗日战争时又出土了近10片。《孟蜀石经》以楷书书写,刊刻精整,深得唐楷欧.、柳之法。其书结体严谨,布白精巧,疏密有致,笔画以方笔为主,方圆并用,劲逸清新而又温润含蓄。整体看来,书法秀美端庄,神气清健,既博采众长又穷尽变化, 十分精美。知识拓展:竖画是汉字的基本笔画之一,它在书法中的地位相当于人的“腿”,对字形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竖画写不好,字就容易倒。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中,横画多连笔,而竖画则多断笔,要单独写,以增加字的气势。常见的竖画包括“悬针、垂露、直竖、曲竖、斜竖、短竖“等。三、归整文房四宝作 业 练习悬针竖和垂露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