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汉朝的“大鸿胪”、唐朝的“鸿胪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唐朝《礼宾图》壁画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使节梁启超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①设立官职: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②边疆管理:1.秦朝①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②边疆管理: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军事打击行政管辖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2.汉朝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1.隋朝: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④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①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边疆管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礼部和鸿胪寺安南都护府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册封和亲会盟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2.唐朝联系,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会盟(唐蕃会盟)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以夷制夷,因俗而治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特点:作用:3.宋朝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③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结合两幅地图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1.元朝①民族政策:西藏设宣政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西域“行汉法”; 四等人制②边疆管理:2.明朝东北: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设土司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贸易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中央机构边疆管理东北、西北:羁縻政策北方:防御与交流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土司西藏:建立都司机构管理机构:设理藩院管理地方事务3.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政策: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根据地图识记【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1)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3)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8)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2022福建三明高中检测)有学者指出,秦帝国把长城修建在牧地和耕地之间,就是为了把长城内外对农民与牧民各自有利的自然环境区别开来,防止出现边疆扩张所带来的“脱离中国典型发展的过程”。作者意在强调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A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从事农耕B.保护两种经济模式的发展C.区别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D.保护中原王朝的发发展模式D属国是两汉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民族而设的行政区划。属国与郡县制不同,郡县是由郡守、县令及乡、亭、里首领按地域实行统治,而属国则由属国都尉、丞、左骑、千人官等组成政权体系,而左骑、千人官、百长往往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这表明A.汉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管理体制B.封国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管理C.官员设置上实行划地而设D.管理模式注重“因俗而治”D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河西走廊及今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沿岸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与东南亚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汉朝的丝绸之路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郑和下西洋;海禁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海陆都很通畅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海路发达【拓展】认识明清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拓展】认识明清朝贡体制马嘎尔尼访华1、出现原因:经济: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②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文化:①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②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拓展】认识明清朝贡体制2、特点:①和平性,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②互利性,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③不平等性,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④封闭自守性,体制观念暗含自身的优越和孤立,以及对外的鄙夷和排斥情感。【拓展】认识明清朝贡体制3、评价:①朝贡体制将中华文明推广到周边国家,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②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③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拓展】认识明清朝贡体制【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形式:交往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2.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3.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4.内容: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对世界: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①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②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进步;(例如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意义【思考】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绝长城内外的交流?材料: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游牧和农耕文明经济上的互补性推动了长城内外的交流,关隘通道有时也成为贸易场所,如明朝的“九边”各镇。中原王朝在占据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多设置互市场所,以达到羁縻的政治目的。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这表明明朝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A(2022广东汕头高中检测)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促进了东西方直接交流B.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D.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D唐代锦”胡锦”番锦”通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原,中原地区也生产“胡式锦”。当时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鹘风尚影响,喜欢穿回鹘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A.社会生活包容性强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