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溶液中的奥秘——第三章单元复习 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溶液中的奥秘——第三章单元复习 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溶液中的奥秘——第三章单元复习
课程标准
学习内容 学
I II III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B B A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B B A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C B A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 A A
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C A A
教材分析
第三章的主题“走进溶液世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溶液。学生在第一、二章中已经接触到很多有关溶液的简单实验,以后还要了解更多溶液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这章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温习旧知,还要学会系统的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将有关溶液的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系统的整理核心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对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解性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但还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网络化和系统化。
设计思路
本节课作为单元复习课,不仅要温习易混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网络,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知识脉络。本节课的以“滴水成冰”的实验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探究”天气瓶”中析出晶体过程的变化为主线,整理和归纳溶液相关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堂中从“哪种固体会结晶”、“结晶过程中量的变化”、“混合物中硝酸钾的分离”几个活动环节,从现象中挖掘知识结构,再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让学生内化核心知识。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了解化学中定性和定量的化学观。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解性、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熟练掌握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等的有关计算。
4、通过对溶液知识的网络化,感受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5、运用溶液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感受溶液在生产、生活、实验中的重要性,增强解决问题成就感。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溶液知识的系统梳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合能力
教学资源
试剂:醋酸钠过饱和溶液、天气瓶
仪器:烧杯、表面皿
媒体:多媒体计算机、PPT
八、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演示实验“滴水成冰” “结冰”实际是“结晶”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网络化 视频——天气瓶 【问题1】三种固体中,哪种因为温度改变形成了晶体? 【问题2】在降温过程中,哪些量发生变化? 请你将变化规律呈现在直角坐标中。 【总结】 有关溶液的知识总结 【问题3】如何只让硝酸钾最大量的析出,而氯化铵不析出。 思考交流 讨论交流,回答:…… 思考、回答:…… 讨论,交流 联系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溶液知识的应用。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给你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回顾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结 作业: 本节课回顾了溶液相关的知识,我们对知识进行了网络化,你能继续思考,溶液的知识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总结上去。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希望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不断攀登新高! 记录生活中使用的溶液及其用途(一周后交) 完成第三章知识网络 练习 应用……
九、板书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问题:1、“天气瓶”中哪个溶质结晶?2、“天气瓶”降温结晶过程中量的变化,并进行图线和图点的转变;3、“天气瓶”中溶质的回收。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活动,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过程中利用,观察、讨论、归纳、对比学习方法,让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在本节课的环节进行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环节话费的时间不同,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分层教学中,对不同环节的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做灵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副板书的笔记要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思路能得到最好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
学案 姓名
探究实验
【问题】“天气瓶”中哪种成分因为温度变化而形成晶体?
【资料1】制作材料:固体:KNO3(3克)、NH4Cl(3克)、樟脑(12克)
溶剂:水40ml(约40克)、酒精50ml(约40克)
【资料2】A在水-酒精的混合溶剂中,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与在水中的相同。
B在水-酒精中樟脑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依据上题数据(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或“饱和”“不饱和”)
KNO3溶液的变化(60℃ 降至 0℃)
降温 S 溶液状态 mKNO3溶质 m剂 m液 KNO3溶质质量分数
不饱和-->
樟脑溶液的变化 (60℃ 降至 0℃)
降温 结晶 S 状态 m樟脑溶质 m剂 m液 樟脑溶质质量分数
不饱和-->
KNO3溶液的变化
S 溶液状态 mKNO3溶质 m剂 m液 KNO3溶质质量分数 点的移动
加水 饱和-->不饱和
降温 不饱和-->饱和
降温结晶 不饱和-->饱和
三、请你想一想:如何使硝酸钾最大量析出,而氯化铵不析出。请你写出实验方案。
四、知识网络设计
第三章单元作业练习
姓名
1、右图为市售盐酸标签的部分内容,其中36.0%~38.0%表示该盐酸中( )
A. 氯元素含量 B. 溶质溶解度
C. 溶质质量分数 D. 溶质式量
2、一定温度下,向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3、 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g/100g水。
②t2℃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__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___________。
④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b、c、d四个点时,溶液中甲的质量分
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d= b >a Ⅱ.c=d >a= b Ⅲ.c>a>b= d Ⅳ.c>a= b>d
4、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①右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Ⅰ.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和丙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Ⅲ.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__________________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__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Ⅰ.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_(填编号)。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③要从混合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中回收得到较纯净的NaOH固体。资料显示,
在不同温度下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如下:
请具体填写试剂A的化学式以及实验操作Ⅰ、Ⅱ、Ⅲ的名称。
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名称:Ⅰ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 Ⅲ__________________。
5、 t℃时,在100g25%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所加KNO3 固体质量(m)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关系如右图所示,x= (精确到0.1%);t与t1、t2的关系是 。
a. t<t1 b. t1<t<t2 c. t>t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