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碳》单元复习——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碳》单元复习——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 教案

资源简介

《碳》单元复习——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碳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2、强化对H2、C、CO还原性的认识,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通过学生对H2、C、CO知识的再次阅读,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获取新信息”和“加工处理原有信息”的能力。
5、通过实验装置的连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对非连续
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提升学生“再次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通过学生对《碳》相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等知识的再次展现,引导学生从“性质”的角度对相关物质分类,这是提升学生认知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串联知识,合并成网,解决学生记忆的难题。最后,将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再次的阅读和比较,在相似中挖掘出各物质的不同点,借助实验装置的选择和连接,突破难点知识。此外,也想通过本节课的引领示范,为学生在以后“物质性质、实验”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上有所启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交流作业:碳的单质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说明:此环节通过学生作业的展示、交流、归纳总结,重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再阅读的情况,熟悉“碳家族”中主要成员的性质和用途。)
(二)知识回顾:本单元中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切入主题)
小结: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
C、H2、CO
1、可燃性(比较燃烧产物及点燃前应注意的事项)
知识的应用:怎样鉴别氢气于一氧化碳?(利用燃烧产物的不同进行)
2、还原性(逐一展示以下装置)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辨别下列实验装置分别完成那些实验?
⑵各实验装置有何特点?
⑶操作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问题:1、为什么C、H2还原CuO时试管口向下倾斜?
2、为什么CO还原CuO时的尾气要进行处理?
3、在H2、 CO还原CuO的操作中有何相似之处 ?
(说明:此环节通过对三套基础实验的阅读,把握实验装置的特点,透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感悟实验原理,将阅读过程中的阅历和体验提升一个层次,把零散知识串成知识网络,为实验的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三)知识的提升:将相关实验及装置加以渗透
学生交流讨论:借助以下实验仪器,如何验证H2、CO及它们的混合物?
如何操作?(每步吸收都完全)
1、验证H2 :
       
看到的现象:⑴黑色粉末变红
⑵白色粉末变蓝
2、验证CO:
        
看到的现象:⑴黑色粉末变红
⑵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验证混合气中有H2、和CO 
       
问题:无水硫酸铜和石灰水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小结:验证水和二氧化碳时,一定要先验水
(说明:此环节相关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教学的关键点,在实验装置的连接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装置的再次阅读,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学生搭设好台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综合应用
练习1、已知X是一种常见的纯净气体;玻璃管内A中盛有黑色粉末为氧化铜或木炭粉或两者的混合物;实验装置如下,(热源可以是酒精灯或喷灯)
(1)若A中黑色粉末是氧化铜,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粉末变红,B中无变化,则X可能_______。
(2)若B中白色粉末变蓝,C中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则X可能为______。黑色粉末为______
练习2:通过下列装置验证混合气中可能有CO和CO2
(1)A 、C的作用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有CO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若不将D处的尾气燃烧掉而设法将其收集起来,可选
E、F、G中的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装置是否有缺陷,如何改进?
(说明:此环节通过对相同装置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拓展
CO密度与空气洁净,难溶于水等物理性质。)
练习3、若混合气体中有H2、CO、 CO2如何验证? (浓硫酸有吸水性)
学生讨论交流:1、验证的气体如何排顺序?
2、浓硫酸位置如何确定?水分对哪种气体的检验有影响?
先(除水) 后(验水)
思考:浓硫酸还可以用什么物质替代?
(说明:此环节除水、验水顺序的确定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适当的引导,结合练习2奠定的基础,提升对实验题阅读的概括能力。)
(五)拓展提高
水煤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燃料和化工原料,未经净化的水煤气往往含有CO2、CO、H2O、H2四种气体。请你利用下列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水煤气中确实含有CO和H2
设计思路:
(除)原CO2 (除)原H2O 验H2 验CO
尾气处理
学生交流:1、实验设计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你犯了那些错误?当时如何想的?
(说明: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要顺利完成,首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结合物质各自的特点,理顺设计思路。其次,通过学生对所犯错误的交流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知识知识点相对零散、杂乱,是学生学习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其中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三种物质难度较大。与其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装置的连接,相似物质的鉴别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对所学碳及化合物的知识再此阅读,使杂乱、零散的知识点得以归纳和总结,并形成了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在对知识的阅读过程中,阅读层次逐步提高。问题的设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台阶搭设要合理,从理论知识逐渐过渡到实验知识。稳扎稳打,将学生的阅读和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和
理解。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实验装置的连接来完成,通对 C、H2、CO
基础实验装置的再次阅读,解决如何检验水?何时检验水 ?如何除去
水?何时除去水?等关键问题。通过一个个难题的化解,让学生对实验
阅读有更深刻的认识:“把握实验装置、掌握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三步曲。
四、在难点的突破中,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也不可缺失,通过学生间
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和理解的差异,交流自己在解题中的失误和想法
,为一些似懂非懂的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借助别人对知识的阅读、
理解,弥补自身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得以升
华,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