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一、教学设想:燃烧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也是化学课堂上经常见到的实验现象。而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常识,因此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器材,以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创设学习、探究情境,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采用分组实验交流,多媒体音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教师通过适时的精讲、点拔使观察、归纳、推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通常见到的燃烧现象;2.提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深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和过程;2. 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现象的探究及灭火原理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兴趣并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 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先后学习过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常见的化学物质,了解了分子、原子、元素等初步的物质结构知识。也进行过多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具备了进行探究活动认识新知识的初步能力。同时,燃烧现象及常见灭火方法也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具备的常识,因此具备了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的,以期获得理论升华的能力和条件。四、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五、实验器材1.学生器材:小石子、小木条、两根小蜡烛、一个玻璃杯、火柴、镊子2.教师器材:放有若干酒精棉球的表面皿三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一个、盛有较多量沙子的烧杯一个、干、湿抹布各一条、酒精灯、火柴、镊子。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课程引入1.教师活动:首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火灾现场的图片并配以灾难造成巨大损失的文字说明,然后以“假如我身在火场该如何逃生”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各组代表表达本小组所讨论的成果,随即教师展示“专家提示---火魔来临如何逃生”的幻灯片。2.学生活动:分组观看教师展示,并组内讨论。同时推选出“本组新闻发言人”作为表达交流本组成果的主力。3.教师活动: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仪式视频,展示燃烧现象为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贡献的图片:(1)原始人钻木取火,开始走上真正进化之路;(2)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环境;(3)宇宙飞船的发射,代表着人类探索外太空神秘世界的开始;(4)奥运圣火,是真正的和平之火,和谐之火。【设计意图】通过营造先抑后扬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认识燃烧现象既能给人类带来便利、发展与进步,使用不当同样会带来灾难和痛苦。同时利用课堂氛围的改变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二)实验探究、发现新知1.教师引言: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燃烧现象的利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要想更好的利用燃烧现象,并且最大程度的避免火灾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一定要从本质上来了解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如下的实验器材,请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下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学生活动: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然后表达交流各组实验方案和现象,以及本组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物质燃烧条件问题得到的结论。3.教师活动:首先归纳学生分组发言的结果,得出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物质必须是可燃物;(2)物质必须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3)跟氧气(或空气)接触。继而归纳出通常情况下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并进一步通过展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资料介绍更为广义的燃烧概念将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习,我们初中阶段研究的只是通常见到的燃烧现象。4.教师活动:【设问】我们的化学实验室中有着多种的可燃物品,咱们常用的酒精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火灾,假如说现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灯不慎被碰到并引发了酒精的燃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活动】点燃三个表面皿中的酒精棉球,要求学生迅速采用适当的方法扑灭酒精的燃烧。5.学生活动: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扑灭熊熊燃烧的烈火。6.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各组同学灭火措施的正确与否,并请成功灭火的小组解释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灭火方法。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隔绝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不过还要根据火灾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灭火措施。最后展示了用flash制作的动画《火三角》。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使学生对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强化。【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成为知识的探索者。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和仿真的火灾现场,以及类似实战般的救火演练,更加高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本节的重点、难点知识了然于心。(三)活学活用、巩固效果1.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1)成语中的燃烧:将釜底抽薪、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煽风点火与1、2、3、4四个数字相对应做成超链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点击,并分析所选成语中蕴含的燃烧知识。(2)生活中的燃烧:选取如下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对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原因:妈妈正在准备丰盛的午餐。突然,油锅着火了!!该如何迅速灭火;为什么炉火越扇越旺,而蜡烛一扇就灭呢?点燃一根火柴,如果火柴头向下,就会燃烧比较长的时间,而如果火柴头向上的话,就会很快熄灭,这是为什么呢?在生煤火炉子以前为什么总要先加些劈柴点燃后再加煤呢?(3)中考中的燃烧:选取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中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有关的试题,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题目略)。2.学生活动:通过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完成上述各类题目。【设计意图】课堂上的随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效果最好的时机,但是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师问生答模式,必将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设计形式不同、难度梯度不等的适当练习不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题目的设计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运用,同时也关注学科间的综合、生活与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思维拓展、应用升华1.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学习成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布置如下思维拓展作业:(1)通过走访、咨询、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身边的超市、工厂、加油站、家庭等地都分别采取了哪些预防火灾的具体措施,分析他们所利用的原理。以小组形式写出调查报告;(2)观察、查找自己身边的消防警示标志,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有条件可制作成PPT幻灯片,在下节课堂上进行展示。2.学生活动:自发组成调查小组,完成上述思维拓展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含义,增强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介绍爆炸、自燃、缓慢氧化等几种常见的氧化反应做好铺垫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预先设定的课程目标。(一)课堂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经过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绝大多数能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想。(二)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始至终的活动在科学探究的氛围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分组实验,交流讨论,个人分析等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又不忘张扬个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三)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引导者、点播者的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四)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