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归纳支持该学说的证据。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利用板块理论说出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合作探究,寻求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原因,体验探寻大陆漂移证据的艰辛过程。2. 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了解。3.通过小组合作和探讨,突破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的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分析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2. 让学生知道正确防震、减灾的知识,培养防震减灾的意识。【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先以一个冰川世纪中“一颗松子砸出七大洲”搞笑视频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设疑“七大洲如果不是松鼠砸出来的,那是怎么形成的呢。”再引出另一个成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海洋变成陆地 陆地变成海洋 可能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学习新课一、沧海桑田〖活动一〗提出例证,质疑探究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展示归纳,寻找证明海陆变迁的实例,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归纳:(主要原因) 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 次要原因转承: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如此坚固,是谁第一个发现陆地是会移动的呢?然后讲述魏格纳怎样发现陆地是移动的故事。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学说〖活动二〗提供证据,证实假说教师利用图片和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学生小结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 只有一片海洋。6500万年前,大陆分成几块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格局。转承:魏格纳最开始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时,大家会相信他吗?(学生:不会)。对了,大家会认为南美洲和非洲可以拼在一起,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而已。所以只有轮廓这一个证据,是不足以服众的,所以魏格纳开始寻找其他的证据了。那他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新的证据了呢?板书: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大陆漂移的证据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生物的相似性补充证据:南极大陆底下发现煤田。解释原因:煤是植物遗体腐烂了,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后形成的。说明南极大陆曾经是一片森林,而以它现在所处的纬度位置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明南极大陆曾经处于比较温暖的地带,后来漂移过来的。转承:有了这些证据,大家才接受了陆地是会移动的这个事实。那为什么我们脚下的大地这么坚固,却还能移动呢?补充解释:地球内部的结构,解释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的存在,因为地球表面这层坚硬的岩石圈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所以可以移动。人们把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分为了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导入第三个知识点)三、板块构造学说〖活动四〗合作读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展示“地球六大板块分布图”,讨论回答:你能在图中获取哪些地理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活动五〗师生互动,演示板块运动演示或找学生和学生一起做碰撞挤压的游戏,体验板块的碰撞挤压及断裂拉伸运动。观看视频,加深对板块碰撞挤压运动的理解。说明板块通过碰撞挤压运动形 成高原、山脉等。观看板块张裂运动的视频,说明板块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活动六〗同伴互助,学以致用展示题目: 红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地中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活动七〗读图思考,探索究竟播放“地震”和“火山”的视频,给学生以震撼。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了解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出问题: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有什么关系?(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活动八〗走进生活中地理展示日本及汶川地震相关图片,提问:为什么日本、汶川会发生地震,而马鞍山很少发生地震?如果发生地震,我们怎么办?学生回答后,组织学生进行“避震小游戏”,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检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