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一、设计思想
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常见,碳及其氧化物的内容不仅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碳单质作为本章学习的第一种化学物质,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学习范本,也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教学设计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角度选取素材,以碳单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总结出碳的稳定性和可燃性;比较氧气充足与不足时碳燃烧产物的不同,体会化学反应中的量变与质变;再以青铜文物引入古法炼铜(木炭还原氧化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动力,由观察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宏观辨识到微观辨析,学习碳的还原性;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由碳还原氧化铜引申到碳还原氧化铁,巩固碳还原性的概念;最后以“钻石可燃吗?”这一冲击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体验化学中的重要原则: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亦是对之前学习的同素异形体做一个回顾。
本节课通过观察、记录、归纳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对事实性知识背后的化学学科内涵进行思考、分析,形成学习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及相互联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碳单质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描述碳跟氧气、氧化铜反应的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3、用碳单质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建立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维方法,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科学素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木炭还原氧化铜
四、教学用品
药品:木炭、氧化铜、铜丝、澄清石灰水
仪器:试管、铁架台、单孔塞、导管、酒精喷灯、药匙、纸槽
五、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图片】八骏图、英王权杖【提问】为何经过时间的洗礼,墨色并未褪去,钻石依旧璀璨? 观看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推导出碳的稳定性
碳的稳定性 【板书】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联系生活】考试用笔均为2B铅笔或黑色水笔 列举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体会常温下碳的稳定性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碳的稳定性
碳的可燃性 【过渡】常温下,碳的稳定性可以让我们长久保留一些文字材料。生活中,我们还利用过碳的哪些性质呢?【图片】卖炭翁【提问】“炭”和“碳”的区别与联系【板书】2、可燃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书写方程式【提问】碳的燃烧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吗?【图片】生活中的一氧化碳【小结】碳具有可燃性,但在不同的条件下,生成的产物不同 观看、思考书写: 点燃C+O2→CO2 点燃2C+O2→2CO 认识碳的可燃性理解发生何种化学反应,既取决于反应物本身性质,还取决于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量
碳的还原性 【图片】以青铜器引入碳在古代金属冶炼中的应用【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注意事项,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板书】 高温3、还原性C+2CuO→2Cu+2CO2↑【应用】推断古代炼铁时的主要反应请学生书写方程式 观察记录思考 高温3C+2Fe2O3→4Fe+3CO2↑ 锻炼观察、归纳、分析等能力应用碳的还原性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应用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钻石可以被烧掉吗?木炭(实物)和钻石(图片)的性质有哪些异同?【模型】金刚石和石墨的构造模型【总结】结构→性质→用途 总结思考、回答 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复习同素异形体,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陷是木炭还原氧化铜这个实验没有现场做成功,虽然有之前做成功的试管来观察,但效果不够好。总结原因,一是酒精喷灯集中加热时间过久,应观察到试管红热就及时停止加热;二是可以将普通试管换成石英试管,加强试管的耐热性。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如何表述还不是很清晰,老师在提问时应更具指导性和铺垫性,注意问答的科学性。
从教学设计来看,还可以更有意识的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在探讨碳燃烧的两种情况时,可以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维度出发,引入“物质的量”进行具体分析,化定性为定量。
2、在搭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时,可以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维度出发,引入“固固加热装置”这个模型,与氯酸钾制取氧气进行比较,温故知新。
3、在实验时看到学生对于酒精喷灯出现绿色火焰感到困惑时,可以提一下酒精喷灯为铜制,铜的焰色反应为绿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7、名师点评
生化教研组组长沈严惠老师:
周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紧紧围绕核心知识“碳的三个性质”展开教学,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中有以下亮点:
1、 用生活中事物为切入点引入碳的概念,唤醒学生的认知基础,便于新知识的建构。
2、 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总结贯穿整节课,较好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落实。
3、 借助金刚石和石墨的构造模型分析,归纳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亲切而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实验观察、问题思考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