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写出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简单描述实验现象;知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2)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列举相关的用途,并能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它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组实验分析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学习利用对比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2)通过CO2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懂得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掌握利用客观事实得出结论,从而归纳出物质性质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CO2的用途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初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分组实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三、关于本课题已有研究的简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水之后的第三类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遵循这“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鲜有由学生自己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的内容。而这节课在内容上的设置显然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另外一种模式:从实验事实当中归纳总结出物质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二氧化碳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所以学到这一课题的时候,可将它定位为高一层次的“以物质性质为核心,初步涉及少部分的物质间关系”的学习,并将对物质的理论认识转化为真实情景的认识。课本对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先从3个简单的学生已知的性质(密度比空气要大、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可溶于水)入手,让学生体会如何从客观事实入手归纳出二氧化碳性质,继而用“四朵小花”的实验培养学生如何从现有的实验事实归纳未知的二氧化碳性质。通过以上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学习过程往往应该是从客观事实出发而归纳总结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讨论、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模型。
“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时的内容,曾经有很多教师用它上过公开课,也展示过各种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一节设计相对比较容易和较为成熟的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索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发现大多数老师设计的思路都是按照先讲CO2的物理性质,再讲其化学性质,最后讲其用途的顺序进行,在引入知识时多采用视频引入法(播放“关于二氧化碳用途介绍的纪录片”)和故事引入法(介绍“屠狗洞”的知识),在后续教学中,不断提供新的生活素材或问题情境,导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再讲二氧化碳的用途。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共有三个实验,绝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把这三个实验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来进行,以此来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有少部分教师将三个实验统统改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掌握。在参考以上教学设计后,我尝试着从自己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将实验有机整合,通过两个实验的演示先给出事实,小结已知的CO2性质,再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目的进行分析,体会对比这一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独特魅力,最后用一道连线题将其性质和用途巧妙地联系和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化学。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学生已积累了许多二氧化碳的知识,如碳酸饮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鉴于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的内容,而实验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很想自己亲手实验,但对实验分析和比较又还不熟悉。因此,我想有意识地利用该课时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对比思想,使学生初步建立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模型,通过已知知识和演示实验推导出物质性质,进而学习用途。
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二氧化碳的认识,随后演示两个实验,利用所呈现的事实让学生总结出课本P117页的表格,再分析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物质的方法“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
随后在第二环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一难点的教学上,我采用学生自行阅读“四朵小花”实验步骤,分组动手实验后引导他们思考每个步骤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对比点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探讨出这个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从而感受到化学学习的独特魅力。
第三环节是在完成物质学习的线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让学生接着感受“性质——用途”的过程,通过完成用途和性质的连线题,强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决定用途”观念,再介绍自然界的碳循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CO2,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化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意识,从而达到课标所说:“让学生觉得是在学有价值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本课题,用知识迁移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同时结合所呈现的两个实验事实,掌握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与石灰水反应等性质,并能简单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引入】在前面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气体?氧气。我们主要学习了氧气哪些方面的性质? 今天我们学习二氧化碳,它也是一种气体。你对它有何了解?
【学生各抒己见,一边说教师一边记录在黑板上】 很好。这些都是你们对二氧化碳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再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掌握它的知识。
【演示实验6-3】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
【分析】为何熄灭是从下而上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实验6-4】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实验。
【描述现象】塑料瓶变瘪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说明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回答并板书】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导致瓶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较大,将瓶子压瘪。
【信息卡2】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压强增大还能溶解更多。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呢?
【回答】制作可乐等饮料。
【小结】通过之前的生活积累和刚才的实验事实,你能否完成课本P117表?在表格的末端,补充填写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现象。
【学生填表】
【提问】上述表格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小结CO2的性质】认识一种物质,都是先从性质着手。先了解其物理性质,再分析其化学性质。
教学环节二:通过分组完成四朵小花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每步实验的设计意图,从中体会化学实验的对比之妙,并掌握利用对比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二氧化碳有一性质是“可溶于水”,那在溶解的同时有无发生别的变化呢?(看变瘪的瓶子)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与原来的水还一样吗?
【引导】确实,单从外观来看,没有明显可见的现象,我们无法判断。到底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得通过学习化学的手段——实验来证明。课本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颇为巧妙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它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看课本P118页实验6-5,先花三分钟阅读,了解如何通过实验获得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
【分组实验】请同学们动手,按照每个步骤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实验的现象和自己的分析。
(其中四朵小花用四条浸泡过石蕊溶液的滤纸代替,分别放在小烧杯内滴醋酸、滴水便于观
察的同时不互相污染)
【停止实验,引导思考】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实验结束了,你得出什么结论?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实验结论的?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对比之妙。
【填表】引导学生填写实验表格,在提问中梳理整个实验的思路。
第三朵小花与第四朵小花的相同之处在哪?不同之处呢?他们的目的何在?
第二朵小花与第四朵小花的呢?他们又在对比什么?
【回答】对比第二、三、四朵小花,可以发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引导】再结合第一朵小花,可知这种新物质的性质与醋酸相似,能使石蕊变红。这种新物质是碳酸。
【取出一朵小花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变回紫色。
【小结】说明生成的碳酸具有不稳定的性质,容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问】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喜欢喝的可乐等碳酸型饮料保存时应该注意什么?
【回答】密封、低温、不能振荡。
教学环节三: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连线题强化“性质——用途”的观念,建立物质学习的模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结合课本内容,简单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化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意识。
【整理所学】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是物理性质,而与水反应则是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完整地学
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系统研究物质的顺序。
【过渡】大家知道二氧化碳的固体是什么吗?
【拓展】简介干冰的知识: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
【过渡】课本图6-18展示了二氧化碳的多方面用途。在之前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用途往往是由性质决定。那二氧化碳以上的性质分别决定了哪些用途?请完成连线题。
【练习】寻找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见PPT)
【播放视频】以上是二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其实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远不止如此。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生生不息,循环再用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自然界的碳循环》。
【小结】正因为如此,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耗费的化石能源不断增多,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却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自然界的碳循环也受到严重影响。要想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地贯彻“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争当节能小能手。
【课堂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什么?
【知识运用】
1.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往往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石灰水用完之后,如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空气和二氧化碳。
七、作业:
1. 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调查了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危害,整理成论文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2.《学习与评价》P112页
得出实验结果,小结出
二氧化碳部分性质
演示实验呈现事实
生活经验提问引入
课堂小结学习物质的方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情境
归纳CO2的性质,完成连线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层层深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每朵小花的用意
从瓶子变瘪引出问题,研读课本动手实验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