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奇 妙 的 二 氧 化 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其相应用途。(2)感知二氧化碳对人类和环境的双重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2)通过对探究实验的猜想、现象观察及分析,逐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两面性,辨证看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设计简单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问】二氧化碳性质有哪些?【讲述】对同学们已了解的二氧化碳性质再进行深入学习和梳理。 观察、思考、回忆可能回答: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能与石灰水反应 开门见山,引出二氧化碳。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入新课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让其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状态中。第一环节物理性质 【板书】1、无色无味的气体【讲述】固态二氧化碳,称为“干冰”。【播放】干冰的视频【讲述】阅读教材,了解干冰的性质和用途。【提问】干冰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利用了它什么性质?【板书】2、密度比空气大【提问】有哪些情形能说明或反映?【演示实验】向有燃着的两根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提问】体现了二氧化碳哪些性质?【板书】3、能溶于水【资料库】在不同温度压强下,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数据【提问】如何根据数据判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呢? 可能回答:冷藏食品、人工降雨等。可能回答:干冰升华吸热。 可能回答:二氧化碳的式量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完集气瓶正放等观察,可能回答: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可能回答: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阅读数据。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第二环节化学性质 【板书】1、一般情况,不可燃,不助燃【板书】2、与水反应【提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有现象吗?如何验证?【过渡】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这一性质,在工业上用来制取碳酸型饮料。【板书】3、与石灰水反应【讲述】动手摇一摇雪碧汽水,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观察现象。【演示实验】将又变澄清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讲述】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过量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又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不稳定受热分解。【讲述】解释溶洞的形成。【提问】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什么现象?【教师实验】摇一摇雪碧汽水,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探究反应是否进行。【教师实验】滴入酚酞,酚酞呈红色。【提问】为什么酚酞还是红色?【资料库】碳酸钠是一种白色能溶于水的固体,水溶液呈碱性。俗名纯碱。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提问】为什么通入二氧化碳没有白色沉淀?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反应已发生?【归纳】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可能回答:无现象。滴入紫色石蕊,石蕊变红色。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先变浑浊,后又澄清。可能回答:又变浑浊了聆听可能回答: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可能回答:无明显现象可能回答:滴加酚酞,若酚酞从红色变无色,则表明反应进行了。可能回答: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反应后还是碱性的,所以酚酞还是红色。可能回答:碳酸钠能溶于水。可能回答:滴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体会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用指示剂使实验现象显性化。培养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初步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后假设,进而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学会利用资料库,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环节用途 【提问】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它什么性质的体现呢?【提问】大自然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对人类是有害还是有利呢?【播放】二氧化碳的视频【总结】学习化学,学习事物的性质,正确认识事物,通过人类的改造,兴利除弊。 思考,回答可能回答:温室效应 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体会事物存在的两面性,学会辩证认识事物。体会化学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四环节练习 【提问】这是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你能用哪些方法检验? 可能回答:燃着的木条、石蕊、石灰水等。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