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告别懒惰 积极进取——四年级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情分析:儿童心理学表明,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在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四年级孩子的意志发展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恒心的关键期。活动目的:1.运用故事表演、歌曲欣赏的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上想要有所收获,就一定要勤奋,若懒惰将一事无成”的道理。2.学生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以此加强学生对在学习中具备勤奋的必要性的心理体验与认知,从而帮助他们下定决心,告别懒惰的心理,变得勤奋求知。活动重点:让学生在故事与事实中深刻认识懒惰的危害,懂得勤奋的必要性,并在老师的导行中懂得该怎样做。活动难点:学会从故事中反观自我,从而激励自己告别懒惰,积极进取。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懒惰对自己的危害,并学会告别懒惰的方法。2.激励学生告别懒惰,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1.运用清代人钱鹤滩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导入新课。2.揭题:告别懒惰 积极进取。二、观看视频1.观看《司马光警枕励志》的视频故事。2.说一说司马光的故事带给你的启发,如:司马光为什么能够成功,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缺点的?三、榜样示范1.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成功了。因此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靠平时勤奋,坚持不懈的努力。常言道:“天道酬勤”有付出才有回报。2.人人皆知的一位残疾女孩——张海迪,她从5岁开始,就患了脊椎血管瘤,导致其胸口下面全部瘫痪。就这样,张海迪从5岁开始,就在轮椅上度过。张海迪的父母不忍心看张海迪就这样倒下去,背着小海迪走南闯北,寻找名医来为她医治。对生命充满了期望的张海迪更是不甘心。张海迪为了治好自己,承受着针扎刀割的巨大痛苦,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仍然坚持着。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她也要坚持到底。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但张海迪仍没有因瘫痪而向病魔屈服。恰恰相反,她不但没有倒下,还自学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另外还学了日语、英语、德语,还有世界语,还学了医学。她当过医生,翻译了10万字英文小说,写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3.通过列举爱迪生和张海迪的故事,积极为学生们树立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形象,启发他们:要想成功,唯有勤奋和努力。四、故事引领1.找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两只青蛙》的故事。其他同学看完表演之后说感受。两只青蛙在一个池塘边生活着两只青蛙,一绿一黄。绿青蛙经常到稻田里觅食害虫,黄青蛙却经常悠闲地躲在路边的草丛中闭目养神。 有一天黄青蛙正在草丛中睡大觉,突然听到有人叫:“老弟,老弟。” 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绿青蛙。“你在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绿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可以吃到昆虫,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能为庄稼除害,况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嘛要费神地搬到田里去?我懒得动!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伙伴,却发现路边的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正好暴尸在马路上。 2.通过简单生动的小故事启发学生:很多灾难与不测都是因为我们的懒惰和其他不良习惯造成的,举手之劳的事情却不愿为之,就注定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也是个简单的道理:懒惰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大敌。五、畅所欲言1.通过石匠敲击石头的故事,告诉学生: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收获成功,而是需要耐心和坚持。只要愿意付出辛勤和汗水,你终究可以享受到成功的甘甜。2.思考:古今中外还有哪些成功的名人是靠着勤奋取得大成就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一名优秀成员代表小组发言。六、告别懒惰通过上一环节每个小组的发言,大家都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都清楚了:要想成功,必须勤奋的事实。接下来就要为学习付诸努力了,那首先就要:告别懒惰。怎样告别懒惰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1.树立明确的目标2.付出切实的行动3.磨炼顽强的意志 板书设计: 告别懒惰 积极进取树立明确的目标付出切实的行动磨炼顽强的意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