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公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获得对地球公转特点的认识;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参与演示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地球的公转;2.能够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等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教学难点】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当地的昼夜长短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一年之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为何有所不同?这和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呢?地球在太阳系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它又如何公转的呢?(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1.公转的概念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学生观看动画演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什么是地球公转?生:(可能的答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2.公转的方向观看动画演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同桌之间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生:(可能的答案)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公转的周期教师播放公转视频,学生观看动画视频,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地球公转一圈要用多久的时间?生:(可能的答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约365天。(承转)爱好摄影的小明同学在去年的不同季节给家门口的公园拍摄了一组照片。为什么一年中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呢?(板书)二、四季的变化二分二至日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的光照也就有所差异。以北半球为例,我们让地球公转停在轨道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请同学们结合动画观察各点的太阳照射情况。教师结合公转示意图讲解: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适中春分前后一段时间就成为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最多,夏至前后的一段时间就成为夏季。(南半球相反)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适中秋分前后一段时间就成为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北半球获得的热量最少,冬至前后的一段时间就成为冬季。(南半球相反)【活动探究】节气感知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1)、今天是9月25日,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中的哪两个节气呢?北半球的白天长度有什么变化?(2)、元旦那天,地球公转到哪两个节气之间?北半球的白天长度有什么变化?生:(可能的答案)9月25日位于秋分与冬至之间;昼渐短。元旦那天位于冬至与春分之间;昼渐长。【活动探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活动要求:1.制作一个可以调整高度的支架,支架顶部的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2.参照左图,调整支架的高度,使太阳光线正好对准地球仪的地心。3.参照左图,移动地球仪,使其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公转一周(注意移动过程中,地轴指向保持不变),观察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变化。观看实验演示并记录: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3.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生:(可能的答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纬度上有什么变化?生:(可能的答案)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种移动叫作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限。3. 四季的形成日常生活中,我们始终在体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与更替。除了能感受到到冷暖的不同,观察到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外,还能看到太阳升落时间的早晚、正午时刻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地球公转密切相关。【活动探究】联系生活谈体验1.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2.你所生活的地区,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看起来比较高?什么时候比较热?3.你所生活的地区,一年中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较高?什么季节较低?热量如何?4.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短?一年中,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吗?生:(可能的答案)1.地表热量来自太阳光的照射。2.合肥一天中,中午太阳比较高,此时较热;早晚太阳较低,热量较少。3.合肥一年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热量较多;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低,热量较少。4.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一年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在北半球,一般把3、4、5月份划为春季;把6、7、8月份划为夏季;把9、10、11月份划为秋季;把12、1、2月份划为冬季。而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活动1】探究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活动2】探究不同季节物影长短的变化【活动3】探究不同季节白昼长短的变化【活动4】:思考: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倾斜,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生:(可能的答案)假如地轴不倾斜,那么地球公转在 不同的位置时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就不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便不存在四季的变化。探究总结:由于地球的地轴始终保持倾斜,公转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了同一地点正午太阳的高低不同、物影长短不同、白昼长短不同,从而使得同一地点获得的太阳光热产生了季节性的变化,因此导致了四季的产生。又由于二分二至日时南北半球的太阳光照不同,导致了二者季节相反。在北半球,一般把3、4、5月份划为春季;把6、7、8月份划为夏季;把9、10、11月份划为秋季;把12、1、2月份划为冬季。:(板书)三、地球的五带五带的产生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的热量最多,越往两极热量越少。因此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了差别。我们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温度带。五带的划分【活动探究】认识地球上的五带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问题:1.看看划分五带的界线及范围。2.说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生:(可能的答案)1.热带:23.5°N —— 23.5°S;北温带:23.5°N —— 66.5°N;南温带:23.5°S —— 66.5°S;北寒带:66.5°N —— 90°N;南寒带:66.5°S —— 90°S。2.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图片链接】风景欣赏,领略异域风情通过三组图片,加深对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及植被的认识。【课堂小结】【当堂练习】读右侧地球公转图,回答:1.从图中信息可知,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2.当地球处在图中夏至日的位置时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C.太阳直射北回归线D.这一天昼短夜长3.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属于(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北寒带4.总结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参考答案】1.B 2.C 3.C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