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促织》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促织》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3.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梳理与积累(课前)
1.阅读资料----识作者、探背景、知常识
2.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结合注解,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二、研习讨论与鉴赏
(一)任务一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分析小说情节
[任务导引]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在全文的三大转折中,有两个转折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正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问题研讨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 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情节概括:征促织—觅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跌宕曲折:
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
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
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
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
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促织》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书写的一篇关于人变成蟋蟀的故事。蒲松龄在《促织》中,善于运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事情,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借此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二)任务二 出神入化,细腻真实------赏析艺术手法
问题研讨2、本文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的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这一点在第6、7自然段表现尤为突出。请找出这些词加以品味。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教师点拨]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这时写了他的喜悦与珍惜,“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视的心情。待虫毙于儿手,儿又不知去向,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儿”正表现“由喜而怒”的心理变化。“得尸于井”,发现幼子投井自杀,自然地“化怒为悲”,由“抢呼欲绝”的悲恸,继又转为无限的悲愁:“……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入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正在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绝望中出现了希望。终于得到“意似良”的小促织,这才“转悲为喜”。在“试斗”时,又发生了“惭——大喜——惊——惊喜”的心情变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相联系,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三)任务三 力透纸背,耐人寻味------探究作品主题
问题研讨3.本文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写求神占得佳虫和魂化促织非现实情节?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纯属虚构,现实性不是太强,你认为呢?
[教师点拨]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接着成名之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是的,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反而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结尾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所以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4、“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文末一段评论?
[明确]①解释
②品味鉴赏“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这是全文总结段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其含意深刻,讽谏之意明显。成名一家的灾难是封建统治造成的。宫廷崇尚促织游戏,由于最高统治者荒淫腐化,下层各级官吏加紧敲诈勒索,遂使成名一家苦不堪言。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何况更下层的劳苦大众呢!这就揭示了造成人民灾难和痛苦的根源。“一跬步”微不足道,事虽小,但事关老百姓的性命,不可轻忽啊!此句确实是诤诤之言。
③点拨: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四)总结全文: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练习思考与运用
1.文言知识巩固练习题
再读《促织》,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拓展阅读《聊斋志异》中类似的篇目:《梦狼》《席方平》。
【板书设计】
促 织
蒲松林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得 化 斗 升
觅 失 斗 进
借古讽今,揭露黑暗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