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教 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 题 燃烧与灭火 教学时间 45分钟
(一)教学设计思想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科学探究则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题设计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听、思、说、议、乐。”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想;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因此本课题的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2、创造情景让学生自己给燃烧下定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以实验探究的方法突破燃烧条件这一主要内容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解决措施】:展示图片,回忆旧知学习新知;教师演示趣味实验,探究燃烧条件。通过演示、陈述、谈话、讨论、阅读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参与体验的同时突破重点。难点: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 培养。 2、对着火点的理解。【解决措施】:改进并创新实验、质疑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并引导分析。深入简出,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2、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燃烧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体会“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较好的改造自然”的真谛。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四)教学手段 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方法上结合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使同学们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做到会发现、会分析、会总结、会应用。
(五)教学资源 化学用品(酒精、煤块、白磷、锥形瓶、水、烧杯、木条、酒精灯、打火机),PPT课件。
(六)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炭、磷、硫、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课题化学知识即具有一定的知识逻辑顺序,又具备基本问题与科学探究过程。关于实验7-1即经典又有其弊端,合理改进与增添直观素材才能恰到好处的应用教材与把握教材。同时,本课题对下一节“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学习以及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内容编排上贴近生活实际,对于增加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七)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逻辑思维相对较弱,适当增加一点操作性、体验性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 经了解到部分物质的燃烧现象,对燃烧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让学生对燃烧从生活感知上升为理性认 识。
(八)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板书】7.1 燃烧和灭火【导语】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观看一则新闻,并思考奥运火炬,为什么能在水下燃烧?【展示】视频-索契冬奥火炬湖底传递 水下交接场面。【导语】俗话说“水火不容”,可为什么画面中的奥运火炬竟然能在水下燃烧,燃烧又需要哪些条件?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来学习:燃烧和灭火【过渡】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观看视频产生好奇 通过学生未知事物的新奇感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兴趣,产生想要学习的冲动。
归纳与猜想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视频感知,联系生活,猜想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7.1 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猜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一定的温度 分析视频联系生活作出猜想 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联系生活讨论并猜想燃烧的条件,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会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自主的想去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展示】三组探究实验的仪器设备【 师 】请同学们根据分组,完成探究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实验Ⅰ】酒精和清水的对比实验现 象:酒精燃烧了,而清水没有燃烧。结 论:酒精是可燃物,清水不是可燃物,所以燃烧需要可燃物【 师 】(拍手掌)好了,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实验,非常棒。现在,请第一组的代表汇报成果。(配合着放ppt①现象②结论,最后强调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Ⅱ】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现 象:刚开始它们都可以燃烧,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一会后火焰越来越小,最终熄灭。结 论:空气中的蜡烛一直燃烧,烧杯中的空气被消耗完了,所以蜡烛熄灭,因此:燃烧需要氧气或者空气。【 师 】有请第二组的同学,你们又是怎样完成实验的呢?(配合着放ppt①现象②结论,最后强调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实验Ⅲ】木条和煤块的对比试验现 象:木条很容易就燃烧了,而煤块没有燃烧。结 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 】第三组的同学呢?(配合着放ppt①现象②结论,最后强调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讲解】什么是着火点?通常将物质燃烧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这是教材中给出的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木材的着火点是250℃,煤块的着火点是750℃,通常情况下,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能达到500℃,所以木条燃烧了而煤块没有燃烧。【过度】再看一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我们下一个实验会用到。【提问】好,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得到了燃烧的条件与之前的猜想是一致的。老师想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必须同时具备呢?还是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就能燃烧呢?【实验Ⅳ】红磷和白磷的对比实验现 象: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实验Ⅴ】水下生火(白磷在水下燃烧)结 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根据分组及仪器设备完成探究实验完成实验并思考怎样的物质才能燃烧展示并分享实验结论完成实验并思考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展示并分享实验结论完成实验并思考可燃物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吗?展示并分享实验结论观看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并思考如何解释煤块没有燃烧观看思考问题观看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交流能力。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交流能力。 理解燃烧的定义,为燃烧条件的探究做铺垫。
归纳与总结 【结论】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燃烧才能发生。【归纳】通过刚才的五个实验及生活经验,归纳燃烧的共同点,可以给燃烧下个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诶的剧烈氧化反应。 倾听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强化新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让学生深刻体会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同时为灭火原理作好理论准备。
拓展升华 【提问】开场观看的新闻中“奥运火炬为什么能在水下燃烧?【解释】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拓展】(ppt展示火炬内部构造图)这个火炬很美,它的造型像飞镖,末端像悉尼歌剧院,燃料是易燃烧的有机物,它们能充分燃烧,无污染。当然,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简单燃烧,化学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了解相关知识。 倾听 学以致用,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拓展视野,深刻的体会到化学的魅力。
课堂练习 1、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2、在古代,人类就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为什么能够取火呢? 思考与练习 结合所学随堂练习加强印象
知识链接 【讲解】从钻木取火开始,人类发现并利用火,使燃烧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但是,不合理的燃烧也会给造成巨大的灾难。【展示】惊心动魄的火灾图片。【讲解】吞噬家园,甚至夺走我们的生命。那么 ,万一发生火灾,应该怎样根据燃烧的条件来控制燃烧,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呢?我们下次课学习。 倾听 观看思考灭火方法 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不合理燃烧的危害,为灭火的学习做铺垫。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小结本节课全部内容,并强调“着火点”、“缺一不可”等易错易漏点。 通过知识梳理,进一步完成学习目标。 回顾所学知识,整理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可燃物 1、 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氧化反应。
(十)教学反思 【教师】: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2、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加入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得出结论;3、改变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将综合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结合。4、合理编排课本知识,让知识形成过程不唐突、不抽象,理解记忆过程简洁清楚。 5、化学学习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能够潜移默化的进行人文教育。【学生】:1、燃烧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化学反应,而且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和应用,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2、学生首先只是处于低层次的体验、领悟阶段,对于在讨论、质疑、练习中体验到的意义也需要进行梳理。3、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充实。总之,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反思才有进步。 当然,由于水平有限,教学设计中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补苴罅漏。
9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