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2.认识防火、灭火的措施以及自救的一般方法。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对比的学习方法。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2.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加深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燃烧现象,也听到过一些火灾的现象,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脑海对燃烧的定义已有印象,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归纳理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投影]图片展示 [导入]同学们观察烤肉串使用的燃料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化学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反应之一,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老师准备纸张、蜡烛、木头片、小石头、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利用这些有限的物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思考归纳。 火、燃烧等。 倾听 回答燃烧的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表格 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123通过该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 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拓展思维。活动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 [提问] 1、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什么现象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的红磷不燃烧,说明什么? 3、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什么? 4、我们能否让水中白磷燃烧起来?怎么办? 5、通过本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了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 达到着火点 3、可燃物 1、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课本p129表7-1,分析实验,完成下表 可燃物试管中红磷试管中白磷开水中的白磷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物质是否燃烧4、反思:(1)该试验中热水的作用是什么 (2)分析“改进实验”比“课本实验”的优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结论的能力。活动三:探究灭火的原理 请小组每人想出一种方法,把正在燃烧着的蜡烛熄灭并说明原理 老师根据实验现场,统计熄灭蜡烛的方法。 总结:师生共同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灭火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空气)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学生依据各组实验方法,分组实验, 1.吹灭 2.用书扇灭 3.用水浇灭 4.用手捏灭 5.用湿布盖灭 6.用沙土盖灭 7.用烧杯倒扣 8.剪去烛芯 ......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4联系实际,在下列灭火实例中,分析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 3、油罐着火时 4、扑灭森林火灾有效方法之一 1、可用锅盖灭火或者放入较多的蔬菜; 2、可用水浇灭 3、需用水喷淋降温 4、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及原理,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检测巩固】1、新疆有一油井起火燃烧,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 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口的温度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火柴梗未燃烧部分的( )A、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着火点高C、着火点低 D、接触氧气少3、一辆满载乘客的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假如你是这辆车的司机,这时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应急 课后作业:1、2、 3、 4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1)要有可燃物;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燃烧<---> 灭火 (2)隔绝氧气(或空气);(3)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