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候基本特征》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2.认识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3.结合我国温度带分布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基本划分,初步感知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资料,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我国的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郁郁葱葱的南国景象,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祖国大地。师: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气候的什么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二、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的时空分布师:同是春节,为什么哈尔滨和广州的气温和景观相差这么大?阅读图2-2-6“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哈尔滨、广州两地的冬季气温,分析我国气温特点。生:(可能的答案)哈尔滨,广州两地1月气温相差约32℃,哈尔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广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说明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承转: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那夏季,气温差别仍然很大吗?师:根据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夏季气温特点。生:(可能的答案)夏季,哈尔滨和广州气温差别不大。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我国大多数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夏季普遍高温。(板书)除青藏高原外,夏季普遍高温师: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全国普遍高温,那你知道在我们辽阔的疆域上,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吗?知识延伸: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承转:作为气候的基本构成要素,气温的分布及其特点也很好地反映和印证了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复杂多样。那又是什么原因影响着我国气温的分布呢?(板书)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师:读图和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在图2-2-6上描出8 C、 0 C 、 -8 C、 -16 C 等温线,说说它们的纬度位置;结合图2-2-1,说说它们与冬季风源地的关系。生:(可能的答案)纬度位置越高,等温线标注的度数就越低;离冬季风源地越近,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板书)纬度、季风2.在图2-2-7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的区域,说说其成因。生:(可能的答案)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区域。(板书)地形3.联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说说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温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我国迎来了一年中白昼时间较长的季节,南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能量较多,因而全国普遍高温4.归纳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承转:跟我们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吃穿住用行,都和气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吃的水果,你能为我们常吃的水果找到最合适的生长地区吗?师:根据生活常识,将水果找到其合适的生长区域,并找出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依据。(板书)划分依据师:什么是活动积温呢?我们通过教材和资料相关内容,简单了解一下。师:根据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和我国地形图,读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并且找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板书)划分类型师:不同的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你能找出不同温度带上作物与熟制上的差别吗?生:(可能的答案)热带:种植喜热作物:水稻;作物熟制:一年三熟亚热带:种植喜热作物:水稻、甘蔗、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暖温带:种植喜温作物:冬小麦、棉花、花生等;作物熟制: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中温带:种植喜温作物:春小麦、马铃薯、甜菜、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寒温带:种植喜凉作物:春小麦、马铃薯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高原气候区:种植喜凉作物:青稞、豌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板书)作物与熟制【课堂小结】【当堂练习】1.我国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漠河 B.青藏高原C.黑河 D.吐鲁番盆地2.与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接近的界线是( )A.天山——阴山一线B.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一线C.秦岭——淮河一线D.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一线3..暑假,小明一家来到我国著名的布达拉宫旅游,发现这里气温比北京低很多,这是因为 ( )。A.云层厚,光照少 B.纬度位置比北京高C.山脉对水汽有阻挡作用 D.海拔高,气温低4.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B.夏季南北气温相差大C.夏季,全国各地普遍高温D.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5.在我国五个温度带中,山东省处于( )A.热带 B.亚热带C. 暖温带 D.中温带【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C77°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