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专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本专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地图。第二部分是带着地图去旅行,通过一个虚拟的情境,进一步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用途,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从而理解地图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种类;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图表的认识分析。
2.难点:根据不同需要学会使用地图。
四、学教方法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地形剖面图模型,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旅游地图等查阅厦门的旅游景点。
六、学教流程(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激趣导入 (1)你旅游过哪些地方?有哪些美好的经历与大家分享?(2)你们还想去哪些地方? 生:北京、海南、杭州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环节二:厦门之旅 活动一:定位厦门 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到厦门去旅游。教师呈现活动任务单1,引导学生思考:(1)你知道厦门在哪儿吗?要了解厦门的地理位置,应该选择什么地图?(2)下列四幅地图中,哪幅地图所反映的厦门的信息最为详实?要了解厦门于杭州的相对位置,选择哪张地图查看更合理?说明理由。(3)比例尺大小和地图内容详略有何联系?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1:根据已有的认知回答厦门在哪里。仔细观察四幅地图,比较哪幅地图所反映的厦门的信息最为详实。分析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过虚拟的旅游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知道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活动二: 抵达厦门 呈现活动任务单2,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1)利用比例尺测算杭州到厦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2)结合书本19页1-37图,有哪些交通方式可以抵达厦门?(3)选择哪种交通方式抵达厦门,说说你的理由。(要求: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 交通舒适程度)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2:根据比例尺测算出从杭州到厦门的实际距离。观察图片,找出从杭州到厦门的交通方式。 分组讨论比较哪种交通方式较为合理。 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关信息,找出主要的交通方式,并通过比较几种交通的优劣,选择较为合理的交通方式,知道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三: 畅游厦门 呈现活动任务单3,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1)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设计好景观浏览路线(假定为3日游)。(3)根据所选择的景点讨论出游前的准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3:展示课外预习成果,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厦门的旅游景点。参与讨论和制定旅游线路。 通过本活动,一方面展示学生课外预习和收集的成果;另一方面,学会根据旅游地图绘制旅游路线。
活动四:登高望远 呈现活动任务单4,指导学生完成:(1)站在山的哪个位置观赏效果最好? (2)观察日光岩山的整体地貌,小组合作画出该山的等高线地形图.(3)根据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找到最适合的登山路线,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单4:观察图片,指出在海拔高度最高的地方。小组合作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说说常见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设计登山路线。 通过本活动,学会常见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阅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等高线稀疏状况与地势的关系。
环节三畅谈收获 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环节四:延伸课外 (1)请查找一座你所在地区的山脉,划出该山脉的地形剖面图,并设计一条登山路线图。(2)请你选择一个较为熟悉或非常感兴趣的旅游景点(如北京、杭州台湾等),并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学生课后完成这两个活动。 通过本活动,一是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二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七、课堂实录
环节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旅游过哪些地方?
生:北京、海南、杭州、上海、云南……(兴致勃勃的回答旅游过的地方)
师:你参观了哪些景点呢?
生:北京的天安门、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云南的西双版纳……(发现同学们看过的景点还真多)
师:有哪些美好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发现有几个同学特别活跃)
生:……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进行一次旅游,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策划一次旅游?
生1:要确定好旅游的地点。
生2:要选择好交通方式。
生3:要确定好旅游的景点。
生4:要确定好旅游的线路。
生5:报一个旅行图。(言之有理)
……
师: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一次旅游。有同学去过厦门吗?(环顾教室,发现没有人去过厦门,预设如果没有人去过,老师就带着全班开展一次厦门之旅,如果有同学去过,就让这位同学当一次导游,带着大家去厦门旅游。)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到厦门去旅游!
环节二:厦门之旅
活动一:定位厦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厦门在哪儿吗?(设问比较模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
生:在福建、在中国(调皮学生)、在广东(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在中国南方、在沿海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准确的知道厦门的地理位置,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合):地图。
师:那还等什么呢?
生:打开图册,翻阅地图。
师:找到厦门了吗?(教师呈现活动任务单1)
生:找到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省。
师:我们从浙江省杭州市出发,(教师呈现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图、福建省政区图)要了解厦门和杭州的相对位置,选择哪张地图查看更合理?说明理由。
生:第三幅,在图上能找到厦门和杭州,厦门位于杭州的偏南(西南),杭州位于厦门的偏北(东北)。
师:嗯,这位同学找到了正确的地图,知道了他想要的信息,相信其他同学也找到了答案。
师:这四幅地图中,哪幅地图所反映的厦门的信息最为详实?
生:第四幅。
师:哪幅图的比例尺最大,哪幅图的比例尺最小?
生1:第一幅世界政区图的比例尺最大,福建省政区图比例尺最小。(这位同学对地图三要素的掌握不是很熟练。)
生2:不对,正确答案应该是:第一幅世界政区图的比例尺最小,福建省政区图比例尺最大。
师:通过比较,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大小和地图内容详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生:(思考……)比例尺大,内容详细,比例尺小,内容简单。
师:在图幅相等的地图中,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实,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粗略。(教师要把知识点的用学科语言表述清楚)
活动二:抵达厦门
师:厦门的地理位置确定了,那我们怎样去厦门呢?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教师呈现活动任务单2)
生:如果比较近,可以选择汽车,如果比较远可以选择飞机。
师:嗯,这位同学考虑的很周到。选择交通方式时确实要考虑到目的地的远近。(呈现中国东南地区交通图)请同学仔细观察这张交通图,看看从杭州到厦门可以选择哪几种交通方式?
生:(观察)飞机、汽车、轮船、火车。
师:同学们,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还是有区别的。
师:那从杭州到厦门,选择哪种交通方式比较好呢?并说说你的理由。请大家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幻灯片上呈现讨论的要求,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交通舒适程度
师:嗯,讨论好了吗?哪个组来展示?
生1:乘坐高铁,一是因为速度快,二是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生2:乘坐飞机,速度快,省时间,而且舒适。
生3:坐轮船,虽然速度慢,但可以领略海上的风景,这也是放行的一部分。
师:选择哪一种交通方式,要综合考虑时间、路费、交通舒适度、个人喜好等多种因素。那今天我们是集体活动,就来个投票决定吧!
生:好!(举手表决)
师:既然大多数同学选择高铁出行,那我们就去杭州高铁东站吧。
生:出发!
活动三:畅游厦门
师:厦门站到了!如果我们要到旅馆入住,怎样才能找到旅馆?
生1:打的,询问出租车司机。
生2:查看一下厦门市区交通图。
生3:打开电子导航,查看电子地图。
师:嗯,这些方式都可行。
师:同学们,厦门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们怎么安排好这三天的行程?请你设计好旅游线路。(教师呈现活动任务单3)
生:小组讨论,制定好旅游线路。
师:同学们,你们小组设计好线路了吗?把你们的打算和大家说说!
生:交流……(要求按照厦门旅游图,指出具体的线路)
师:你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基于哪方面的考虑?
生:交通便捷、尽量玩更多的地方、路线不重复。……
师:同学们,还等什么,让我们马上出发,去看看鼓浪屿、厦门大学、白鹭洲公园……
活动四:登高望远
师:同学们,厦门好玩的地方真不少啊。但如果我们想要鸟瞰整个风景,站在山的哪个部位观赏效果最好?(教师呈现活动任务单4)
生:山顶。
师:那就让我们登上日光岩,鸟瞰厦门鼓浪屿的全景吧。
师:山坡上有些地方地势崎岖,有些地方比较平缓,所以在登山之前我们先要看好登山路线。一般你们登山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线?
生1:找一条羊肠小道,因为这样的地方一般风景比较美。
生2:找一条比较平缓的道路,因为那样比较省力。
……
师:总之呢,在登山之前我们要了解山脉哪个地方比较崎岖,哪个地方比较平缓。这就要用到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特点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师示范)
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绘制。……
生:完成P18页图1-34等高线的绘制。
师:同学们,你知道等高线地形图中,哪儿是山峰?哪儿是山谷?哪儿是山脊吗?
生:……(学生指着地形图回答)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哪个地方等高线比较密集?哪个地方等高线比较稀疏?
生:左侧比较密集,右侧比较稀疏。
师:那图中哪个地方地势比较陡峻?哪个地方比较平缓?
生:左侧比较陡峻,右侧比较平缓。
师:那等高线与地势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思考)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平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陡峭。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根据你自己的爱好,设计一条登山路线,并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生:……(绘制线路)
生1:我会选择路线A,因为这样登山比较省力,比较轻松。
生2:我会选择路线B,因为我喜欢探险,这条线路地势比较惊险。
师:不管选择哪条路线,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环节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生1:我了解厦门的许多景点,非常美。
生2:我知道了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画的。
生3:我知道了该如何规划一次旅游,对于今后的自主旅游大有帮助。
生4:我们可以借助地图,了解许多信息。
生5:……
师:嗯,大家收获挺多的。老师想说的是,大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要多巧用地图,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环节四:延伸课外
师:(幻灯片呈现课外作业要求)
1.请查找一座你所在地区的山脉,划出该山脉的地形剖面图,并设计一条登山路线图。
2.请你选择一个较为熟悉或非常感兴趣的旅游景点,并设计一条旅游的线路。

八、板书设计
(1)第一步:确定旅游地点——厦门
带着地图去旅行 (2)第二步:选择交通方式——汽车、火车、飞机等
(3)第三步:选定旅游景点
(4)第四步:设计旅游线路——三日游、登山路线图
九、学教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2)本课以一次模拟旅游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3)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厦门之旅”为载体,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能够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社会信息,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2.败笔之处
(1)在探究主题选择上:选择厦门之旅,本就是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作了内容的整合,对于本地区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和学生的认知还是有一点距离。其实可以选择更加乡土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电子地图、分层设色图的着墨比较少,在教学内容整体感稍显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