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明确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3、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夏季风的推移过程。5、了解几种灾害性的天气 【教学重点】 1.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2.认识夏季风的来源、风向以及在我国影响的范围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教学难点】 1、季风气候的成因;2、夏季风的推移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三国演义》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导入教材。二、季风的形成:1、海陆比热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海洋的比热大,像砂锅;陆地的比热小,像吕壶2冬季: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在海洋上形成高压;3、完成活动一;冬夏季风的差异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通过与学生做题完成)2、完成活动二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和南方地区;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四、夏季风在我国推移过程;1、思考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我国降水的形式:对流雨、锋面雨和地形雨;3、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五月:东南沿海一带;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两个月:推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有迅速撤到长江以南地区。4、夏季风进退对我国的影响。五、了解四中灾害性的天气1、台风, 2、梅雨 3、霜冻 4、寒潮六、小结七、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