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的地形》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利用电影《红河谷》片段引入: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过渡)这些“蝴蝶”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的等高线地形图。(板书)一、等高线地形图【新课学习】展示地形鸟瞰图,让学生观察 “地形鸟瞰”,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据此引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生1:优点是可以直观看出地形的起伏。生2:不足点是①不准确,前景比例大,后景比例小;②山体背面地形状况不清;③无法表示地面海拔高度大小等。师: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过渡)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板书)1.等高线演示等高线绘制过程的flash,讲解其绘制过程以及等高线的定义。把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定义: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播放等高线绘制视频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的特征:(1)为闭合曲线 (2)同线等高(3)同图等距 (4)密陡疏缓(板书)特点:①为闭合曲线 ②同线等高③同图等距 ④密陡疏缓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海拔数值和等高线的特点,绘制一幅等高线图。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板书)2.山体部位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讲解完展示实体图片)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讲解完展示实体图片)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讲解完展示实体图片)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讲解完展示实体图片)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讲解完展示实体图片)(板书)3.地形剖面图展示绘制一半的地形剖面图,讲解绘制方法,并要求学生将之补充完整。(过渡)等高线地形图虽然解决了实景地图的大部分缺点,但是它也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等。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板书)二、分层设色地图绿色——平原 蓝色——水体 黄色——山体它的制作原理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着色规律是:绿色-平原,蓝色-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丘陵、高原、山地,白色-冰雪,褐色-高山。优点是:清楚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缺点是:高程表达不准确,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被忽略了。【课堂小结】【随堂练习】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2.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3.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3)从A点和B点出发,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判断理由。【参考答案】1-3 ADD4、(1)略 (2)150米 900—1050米(3)B→C路线较陡,因为等高线更密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