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班会《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2.体会作者语言表达、 材料运用的精当性。3.培养对新闻事件的理性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课前组织观看“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教师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评论。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 震惊,痛心! (2)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 不要忘记历史。(4) 为什么30万中国人不反抗 (5)日本侵略者应该受到惩罚。(6)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设计意图:在不介入任何课堂学习信息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自由坦率地发表看法,呈现学生真实的认知情况,为课堂中深化认知做好准备。2. 预习课文,完成“语言积累单”。《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语言积累单我需要积累的词语特别重要的词语我的解说(可从字形、词义、用途等方面进行解说)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词语积累,井推荐代表向全班解说学习本文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设计意图:借助学习单,引导学生依据自我情况积累语言,并在积累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整体语言特点。二、新闻导入1.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霍小光、张晓松、蔡玉高)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2.教师: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我们正视黑暗是为了走向光明,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拥抱未来。2017年12月13日,我们国家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正是其中一则——。预设:新闻(消息)。教师:同样是在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则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如果新闻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件事,那么这篇新闻评论的目的又是什么 预设:因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作者要借助这篇评论提醒大家,历史不能忘却,要珍惜和平教师:“大家”包括哪些人 预设:中国人、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民。设计意图:借用“消息"引出新闻评论,一方面引导学生重温 “消息”这一新闻文体, 另一方面引出本篇评论的话题,并初步体会评论与新闻消息之间的区别。三、角色体验教师:假设你是中国公民、日本右翼分子或者其他日本人、其他国家人,读了中国《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带着角色进行体验性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与肯定。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我是中国公民,我原来有着“勿忘国耻”的愤慨,但读了这篇时评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平静地对待历史的伤痛,更坚定地着眼未来。2.我是日本右翼分子,我读了这篇新闻评论后,感觉全世界都在指责南京大屠杀,我们好像有点自欺欺人了。3.我是一个普通日本民众,我感觉这些右翼分子相当可耻,我们必须正视这段他们所不想承认的历史。只有承认历史,才能真正放下历史的包袱。4.我是一个美国人,在全世界都在正视大屠杀并纪念死难者的时候,日本右翼分子竟然如此无耻地否认罪行,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谴责。……设计意图:通过角色采访,激发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对象,体会本篇评论的目的和效果。四、文本探究1. 教师:通过刚才的采访,我们可以确定,这篇新闻评论能够起到批判错误、引导舆论、引领理性认知的作用。文章是依靠怎样的写作技巧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教师板书:批判错误,引导舆论,引领理性认知2. 课堂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 在开头与标题、 结构、结尾、选材、语言(用词或句式)等角度中选择其一, 依据以下学习单,进行讨论,探究本篇新闻评论能达到效果的原因。“新闻评论"写作探究讨论角度特点概括典型例子每组由一位同学发言讲解,一位同学进行关键词板书。(3) 讲到典型处,小组同学进行演绎式的朗读。依次明确:标题与开头:标题简明扼地点明了观点;开头引述铭文,渲染庄严的氛围,交待新闻背景。强调大屠杀的时间和死难者人数,流露悲伤的气息。结构:先举世界各地正义人土的纪念行为,强调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接着指出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和丑恶行径;最后指明这些行径所受到的制裁和批判。文章层层递进、对比鲜明,强调历史不被忘记,事实不能抵赖。结尾: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语气收居,在“和平之城”的祝愿中呼告民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强调观点。选材:材料精当,表述简明扼要,凸显世界性、客观性、权威性,且形成层层推进。语言:多用书面语,用词严谨庄重。句式铺排而富有层次,颇多富有哲思的警句,令人深思。3.教师在学生发言及板书基础上依次归纳: (背景)时效性,(材料)针对性,(结构)逻辑性,(语言)准确性、感染性,(观点)思想性。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本篇新闻评论写作的巧妙之处,并由此归纳出般新闻评论的写作要点。 通过任务分配,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五、朗读播报1.教师:本篇评论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进行了全文播报,假设你是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回答,可能的答案有:带着庄严的语气去读,带着沉痛的语气去读、带着平静的语气去读,带着愤怒的语气去读,带着期待的语气夫读,带着坚定的语气去读……教师播放“新闻联播”视频,学生模仿,播报式朗读全文。(新闻联播视频各种渠道完全搜不到,找了两个朗诵,插在PPT里的更接近新闻式朗读,另一个小白杨朗读更偏向有感情朗读,与新闻文体相去甚远。)3. 教师借助“钟声”,收束全课。钟声,并不是一位作者,而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所使用的笔名。大家猜猜看,《人民日报》取这一笔名有何寓意 明确:“警世钟”之意,引导大众理性正确地判断新闻热点事件;同时也为“中国之声”之意,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设计意图:借助真实的”新闻联播” 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评论的立场性,将课堂从理性分析再次引向更深入的感性体验。最后借助对“钟声" 一词的解读,引导学生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理解进行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