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书法教案(书法天地)教学版块(课题) 书法天地(一) 课时 40分钟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字、有中国特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语言应用:学生了解书法作品-扇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思维能力:通过赏析,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实步学会欣赏书法的方法。审美创造:不同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了解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书法作品-扇面。教学重难点 感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利用点名册点名,将未到的学生及时作记录。一、引入课题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本课我们到书法天地去欣赏艺术瑰宝吧!二、课程新授1、扇面扇子是人们引风纳凉的器具,也是古代文人墨客随身必备的物品。在有字画的扇子里,保持原样地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扇面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特有的一种形式。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的一件雅事。作书画时必须在这特定的形状、大小中匠心独运,安排布局,表现出妙趣盎然的意境。扇面形制具体样式有两种:团扇(或称“宫扇”)与折扇。早期书画家主要使用圆形绢质的团扇,到了明代,用纸做扇面的折扇开始流行。折扇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A%98%E6%89%87 / 337342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9%87%E9%9D%A2 / _blank )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每位书画家的艺术真谛。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佳作欣赏一杨慎《行书诗扇》杨慎《行书诗扇》,行书,金笺本,纵17.8厘米,横51.4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作风格淡然随意,不拘一格,自由自在,下笔轻快,超然洒脱。作者简介:杨慎(1488- 1559), 明代著名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位居明代三才子(解缙、杨慎及徐渭)之首。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事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今保山市)。《逍遥楼刻石》逍遥楼位于广西桂林,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 因庄子名篇《逍遥游》而得名,登楼即可俯瞰美丽的漓江。逍遥楼上有《逍遥楼刻石》,相传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逍遥楼”三个楷书大字,字高近1米,一丝不苟,气魄宏大。结体端庄浑厚,茂密雄强,正不拘窘,庄不板滞。其拓本藏于故宫博物院。《题西龛石壁》西龛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西约2千米的西龛山中。西龛寺、流杯池和龙日寺三处造像组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西龛石窟始凿于隋代,其中多为唐代作品。石窟造像丰富,雕工精细,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题刻苍劲古朴,遒劲瑰丽,错落有致,生动流畅,刻技圆熟,是隋唐时期我国书法与石刻艺术结合的文化遗产。下图碑刻是刻于西龛石窟的《幕春题龙日寺西龛石壁诗》,由唐代巴州刺史严武撰、书,碑文为楷书,正文14行,满行16字。该书用笔方圆结合,坚实雄健;笔画提按分明,折角清晰;结体既有宽绰舒展之态,又有紧致收敛之姿,彰显灵动多变之特色;有典型的唐楷风韵,又不失魏碑笔意。知识拓展:碑和帖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释为“竖石也”,也就是竖立在地上的石头。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今天我们说的碑,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指的是镌有数德、铭功、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碑碣、摩崖、造像记、塔铭、刻经、界石、墓志等。狭义的碑是指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者墓前,刻镌文字的长方形石头。我们学书法所理解的碑,大部分说的是前者广义上的理解,也就是指一切刻有文字的(除刻帖之外)石刻的总称。帖,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古人把写在竹、木片上的字,称之为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为帖。由于帖最早是指写了字的奏事的小纸片,一般指字条、请帖、庚帖之类,因此凡是小的篇幅书迹,过去都称作帖。后汉开始呢,书法艺术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很多士大夫习惯于把书家信札作为珍藏起来研习,也称为帖。自北宋,刻帖之风开始盛行,人们把帖刻与木板、石头之上,名之曰丛帖、汇帖或集帖。从木板、石头上拓下来的拓本,为便于学习欣赏、装裱成册,也称之为帖。清末以后摄影技术传入国内,凡镌刻、手写一切书法文字,一经影印装订成册、都称之为帖。三、归整文房四宝作 业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