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复习 第12讲 期末复习之综合大题训练一、知识目标重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收集、验满、注意事项;2. 金属生锈实验的探究。难点1. 多功能瓶的使用;2. 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3. 质量守恒实验的探究。二、考情分析1.考查题型:实验探究2.考查分值:期中期末15—20 中考分值10—20分知识点一、化学实验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实验原理(反应方程式):2. 实验装置3. 误差分析(1)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5的原因原因可能是:①橡皮塞未塞紧,装置气密性不好(燃烧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集气瓶);②红磷量不足(不能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空气体积的1/5);③未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升温,气体体积增大,如不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进水体积偏小);④导管内未预先充满水(燃烧冷却后,进入的水有一部分存在于导管中,所以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小)。(2)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1/5的原因可能是:①弹簧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时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②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知识提炼:典例讲解1. 命题考查内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例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你填写有关空格。(1)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原因是(任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本实验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巧点拨】氧气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橡皮塞未塞紧;红磷量不足;未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导管内未预先充满水。练习1-1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Ⅰ.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甲组同学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倒流。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1)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全实验步骤);(4)观察水倒流至集气瓶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实验结论】多次实验发现,在实验操作完全规范下,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仍然始终小于理论值。【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Ⅱ.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两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探究脱氧剂成分。【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若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实验猜想】根据颜色变化,猜想该脱氧剂中含有铁,其符号是________。【验证猜想】用磁铁吸引,说明含有铁。【实验探究】新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已验证的成分分离.取剩余固体与少量CuO混合,置于图2装置中加热(碳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CO2).一会儿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该脱氧剂中还含有碳粉,请写出装置中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使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原理是利用脱氧剂中铁在常温下能够消耗装置内氧气,但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是先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一定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善操作、现象与结论)。【实验过程】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封闭;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最大刻度,关闭弹簧夹;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数据处理】(1)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_____(填字母)。A.反应前注射器中原有空气的体积B.反应后注射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2)上述实验测定过程至少需要重复两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评价】与燃烧红磷法相比,脱氧剂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_____ _____。知识点二、气体制备实验1. 氧气的制备(1)实验原理①固体和液体混合:②固体加热:↑或2KClO32KCl+3O2↑(2)实验装置(3)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5)注意事项①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④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⑤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⑥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2.二氧化碳的制取(1)实验原理: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2)实验装置(3)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气体集满;(4)注意事项:①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氯化氢气体易混入二氧化碳气体中;②不能用硫酸,因为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③想要制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将生成的气体先通入NaHCO3溶液(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在将气体通入浓硫酸(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3. 多功能瓶在除杂、集气、验气中的作用①洗气瓶:干燥或除杂,即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或水;也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或尾气吸收气体,如二氧化硫。②集气瓶:长口进短口出,向上排空气法;短口进长口出,向下排空气法。③防倒吸。④短口进气:排水法收集气体。⑤定量收集气体:通过排出液体的体积测得收集气体体积。知识提炼:典例讲解2. 命题考查内容:气体制备例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1)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2)①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述反应的理论产氧率为________[产氧率=m(氧气)m(高锰酸钾)×100\% ,结果精确到0.1%]。③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发现实际产氧率远高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3)某同学进行该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O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未检查装置气密性即向大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b.当导管口有连续气泡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c.集气瓶中氧气收集满后,先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再将其移出水面d.气体收集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4)实验室也可用双氧水制氧气。某同学为研究MnO2粉末用量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采用不同质量的MnO2粉末做催化剂,每次均用30mL10%的双氧水(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测定收集5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表:序号 1 2 3 4 5 6 7 8 9MnO2用量/g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所用时间/s 17 8 6 3 2 2 2 2 2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巧点拨】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稀盐酸和大理石。练习2-1 利用下列实验来探究CO2气体的制取和性质。(1)A、B、C三套发生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收集CO2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利用B装置制取C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④与A装置相比,利用C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O2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如图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a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三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分别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液体。步骤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得到如图3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1、2、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瓶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②曲线1中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___。③对比曲线1与曲线3,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填序号)。a.CO2能溶于水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三、气体的检验、分离、除杂1. 除杂的原则:是主要物质不减,杂质除尽,且不在原体系中引入新的杂质。常见的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除去CO中的CO2 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干燥除去CO2中的CO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固体除去CO2中的H2O 将气体通过浓硫酸中除去O2中的H2O 将气体通过浓硫酸中除去CO2中的O2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金属铜固体2. 依据现象不同,进行物质的检验(1)鉴别O2和N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到集气瓶中,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O2),木条不复燃的为氮气(N2)(2)鉴别O2和CO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到集气瓶中,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O2),木条不复燃的为CO2;(3)鉴别空气、O2和CO2将带燃着的木条插到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O2),木条熄灭的是CO2,插入前后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知识提炼:3. 命题考查内容:气体的检验、分离、除杂例3、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 瓶气体的是( )A.用带火星的小木条 B.澄清石灰水C.看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技巧点拨】氧气和一种气体——带火星的木条;氧气和多种气体——燃着的木条练习3-1 一次性鉴别出氢气、二氧化碳、空气、氧气四瓶气体,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 )A.插入燃着的木条 B.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蒸馏水练习3-2 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A.H2,CO B.CO,CH4 C.H2,CH4 D.CO2,CH4练习3-3 某化学课题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固体草酸(H2C2O4.2H2O)受热可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H2C2O4.2H2OCO↑+CO2↑+3H2O,该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确定C中收集的气体中有没有CO2,应该在下图中气体通入C装置之前添加一个盛有 的检验装置.(2)乙同学为了验证草酸的分解产物设计了四个方案,分别将混合气体(包括水蒸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试剂,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方案是 .A.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B.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C.石灰水、无水硫酸铜、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D.无水硫酸铜、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石灰水.知识点三、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一、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1. 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2. 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知识提炼:4. 命题考查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例4、某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1)I、提出假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II、设计实验:展鹏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白磷放入装置内,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然后将烧红的玻璃管迅速伸入瓶内,并立即塞紧瓶塞。III、观察现象:观察到瓶内白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冷却后,再次称得A装置总质量为203.1gIV、总结:①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②锥形瓶中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2)张林同学认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于是他设计了B装置,称出反应前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4g.反应结束后,他与展鹏同学的实验进行了以下对比:①冷却至室温,气球仍鼓胀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或“A和B”)。②反应后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0g,你认为张林同学实验所测数据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A.稀盐酸不足B.碳酸钠中含有不与稀盐酸反应的杂质C.装置气密性不够好D.气球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3)小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技巧点拨】: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元素、原子不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变。练习4-1(1)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甲组 乙组实验方案(反应后略)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反思评价】①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优化装置】②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指出另一种不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注:NaOH溶液能充分吸收CO2)【得出结论】③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释应用】④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质量守恒.应用:⑤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2)某工厂需要100kg氧气做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求①需要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②同时可以得到氢气的质量是多少?知识点四、探究燃烧的条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1. 实验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2)通入氧气,白磷在水下燃烧。2. 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3. 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或两个条件。(1)隔离可燃物——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一般物品着火,可用水扑灭。知识提炼:命题考查内容:探究燃烧的条件例5、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________;(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技巧点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练习5-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一下实验。甲乙均为软塑料瓶改装的气体发生装置,无纺布包内放有一定量的固体试剂‘丙中放有左右两处大小相等、质量相等的红磷,且与热源距离相同。(1)该装置中,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________;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________。②为了探究可燃物的燃找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________(每个序号只选一次)。a.捏压甲一段时间b.捏压乙一段时间c.使瓶复原d.加热仪器丁③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3)丙中红磷的总质量为6.2g,请问为使红磷完全燃烧,至少需要多少氧气?知识点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1. 实验原理:Fe2O3 + 3CO2Fe + 3CO22. 实验装置:3. 注意(1)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先通一氧化碳,后点燃酒精灯,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引起爆炸;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一氧化碳,目的是防止灼热的铁被重新氧化。(2)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知识提炼: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命题考查内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例6、学了炼铁原理后,小明想用此原理测定某一生锈铁粉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于是他取m1 g生锈的铁粉样品,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铁锈按氧化铁处理)。(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欲通过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B中的最佳试剂是_____(填序号),实验时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①澄清石灰水②氢氧化钠浓溶液③稀盐酸④水(3)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①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②停止加热后,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铁粉的质量为m2 g,同时测得装置B增重m3 g,则铁粉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技巧点拨】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练习6-1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学校两个化学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欲用他们完成各自的探究实验。(1)第一小组的同学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②制取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中,常含有少量的盐酸,欲除净氯化钙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盐酸,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最好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_(填写字母编号)。A.生石灰B.石灰水C.石灰石粉末D.纯碱(2)第二小组的同学欲用纯净的氧化碳气体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杂质中只含铁)的组成,所选装置按“一氧化碳气体→E→D→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假设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①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装置E中玻璃管内放入氧化铁样品的质量为ag,分反应后,测得装置D的质量增加bg,则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秦与氧元索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④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仔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_______。知识点六、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一、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1. 实验现象:A试管中的铁钉生锈,而B、C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2. 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3.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1)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干燥;(2)涂一层保护膜。具体方法如下:①物理方法——刷漆(油漆或银粉)、涂油;②化学方法——电镀其它金属(铬或锌)、烤蓝。(3)制成不锈钢。知识提炼:7. 命题考查内容: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例7、暖宝宝是一种防寒用品,标签如图。资料:吸水树脂,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它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千倍的水分,吸水能力特强,保水能力特高,并且可反复释水、吸水。(1)取A、B两袋“暖宝宝”,将A袋按使用说明打开外袋取出内袋;而B袋不打开外袋,并将两袋样品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A袋的“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________。(2)24小时后,分别剪开A、B两袋,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A袋内的物质___,产生黄色溶液;B袋内的物质________。写出A中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暖宝宝为什么会发热?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分别利用湿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验证“暖宝宝”放热是由于铁在________作用发生缓慢氧化,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4)由图2中图象分析,小林发现________传感器测得的曲线与所学的知识不相符,原因可能与“暖宝宝”原材料中的________有关。(5)铁钉生锈需要较长时间,而“暖宝宝”能快速放热的原因可能________/________(写两点即可)【技巧点拨】铁生锈:水和氧气;铜生锈:水、氧气、二氧化碳。练习7-1 (1)生活中铜制品放置久了,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实验小组分别对铜锈的组成和铜锈蚀的条件进行了探究。探究1: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进行实验】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铜锈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经检测,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根据实验,铜锈由________元素组成。探究2:铜发生锈蚀的条件是什么?【查阅资料】亚硫酸钠(Na2SO3)、氢氧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常温下:亚硫酸钠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猜想与假设】铜的锈蚀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利用如图2装置(铜片长度均为4cm,试管容积均相同,1和2中未标注的液体为加热后冷却的蒸馏水)进行了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一个月。实验现象:只有实验1中铜片小部分发生了锈蚀。【解释与结论】①对比实验1和5,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②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反思与评价】③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铜发生锈蚀的方法________。【拓展延伸】如图3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是:I.检查气密性;Ⅱ.装药品,通入一段时间一氧化碳;III.加热左边酒精灯,使其充分反应;IV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恢复到室温。④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⑤你认为右边的酒精灯在实验步骤________前点燃最合适(填实验步骤的序号)(点燃前已对气体验纯)⑥上述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还能说明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2)在实验室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并生成二氧化碳,若制取3.2g铜,需要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是多少?(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00g/L)本讲记忆重点和方法技巧提炼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氧气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橡皮塞未塞紧;红磷量不足;未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导管内未预先充满水。气体制备 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气体的检验、分离、除杂 氧气和一种气体——带火星的木条;氧气和多种气体——燃着的木条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六变二不变,二个可能变”探究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 铁生锈:水和氧气;铜生锈:水、氧气、二氧化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