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海陆变迁(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仁爱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2海陆变迁(表格式)

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初中七年级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海陆变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熟悉数字星球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分析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视频、数字星球演示板块分布和板块运动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防震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四部分内容: 一“地表形态变化”,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形态(海洋或陆地)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二“大陆漂移假说”,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内容及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则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及解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 四“火山与地震”则主要介绍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沉入海底的城市,海特兰蒂斯,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视频,你想到了什么?地球上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你想知道海陆变化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课题. 2、PK大擂台,抢答 观看数字星球演示,熟记大洋和大洲的分布,让二名学生进行抢答,同学们注意分别从世界地图,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强化记忆,回顾七大洲四大洋。 及时掌声鼓励学生。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你想到了什么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
海 陆 变 迁 的 实 证 和 原 因 一、地表形态变化 1、观察图片看视频,思考为什么山上可以看到海洋生物化石? 2、山上可以看到海洋生物化石,视频沉入海底的城市海特兰蒂斯,人类活动荷兰的围海大坝,通过这些现象,小组探究讨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生归纳。板书 3、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地球表面形态(陆地与海洋)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而这一运动与变化又是造成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原因。 思考回答 海陆变迁 三原因 地壳的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魏 格 纳 和 他 的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看图板,你看出这是哪个大洲?观察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魏格纳 3、学习魏格纳什么精神 4、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判断他们是一块大陆,需要证据去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你的猜想。 师归纳,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 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古气候和矿藏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似的证据 两年后,魏格纳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包括哪些内容? 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回答: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大洲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学习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 古地层似乎存在着某种连续性 古生物的相似性
板 块 运 动 学 说 三、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后人并没有停止过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理论主要几个方面。 (一)、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 分成六大板块。 直观演示看数字星球六大板块分布 分成哪六大板块? 四个板块以大洲命名,两个板块以大洋命名的, 生强化练习。 (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1、板块运动方向。数字星球演示 有的做相对的碰撞挤压运动,有的做相背的拉伸张裂运动。 看模型挤压形成山脉 火山 2、红海、东非大裂谷 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红海的成因图。 是大陆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3、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形成,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板块运动互相挤压形成隆起的山脉。 (三)火山、地震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 2、数字星球演示地震分布,火山分布。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日本、台湾 分析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四)知识拓展 海岭、海沟、海啸观看视频增加了解。 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方向 观察得出结论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裂谷和海洋 回答: 隆起山脉。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讨论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阶 段 小 结 四、阶段小结 (一)、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 影响海陆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全球共分六大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有相对的张裂拉伸运动和相对的挤压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而挤压运动海洋消失,隆起山脉,形成海沟等。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学生总结
巩 固 练 习 五、练习 砸金蛋,回答对应题,给予学生掌声和鼓励 掌声鼓励
延 伸 反 馈 (六)【课堂延伸】 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地震逃生防震教育。
结 束 语: 大自然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开启我们探索发现之旅,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同学们扬帆起航吧,感受大自然的美从学好地理开始。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数字星球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们明白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可信性;通过对比分析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板 书 设 计 2.2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 1.德国 魏格纳 1.六大板块 原因 海平面升降 2.主要理论 人类活动 2.运动 挤压 张裂 3.内部稳定 边缘活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