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4自然灾害多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4自然灾害多发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自然灾害多发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多发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官入手到理性分析。遵循初中学生对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明确自然灾害及其危害,进行成因分析,寻求对应的防治措施。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二、课标分析
在乡土地理部分课程标准是这样的:“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所在家乡的自然灾害,首先要对全国的自然灾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到防灾减灾措施等。只要结合自然灾害的分布很容易知道自己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就可以分析出家乡在防灾减灾方面遇到的问题并可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自然灾害是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谋求人地和谐发展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充分认识人类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了解其成因和危害并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选择相应的对策,使人类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本节教材共分了三个框题来进行阐述:
第一、主要的自然灾害。主要讲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和自然灾害的分类。
第二、中国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讲述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受灾程度严重的国家的状况及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分析等。
第三、防灾减灾。从宏观角度出发,说明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所作的对策;另外,从个人角度出发,说明避灾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性。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前三节(包括地形与地势、气候、河流)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节自然灾害的学习中,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充分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对于自然灾害学生并不陌生,本节课重在知识的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2.运用自然灾害分布图得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形成原因。
3.联系生活生产实践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主要措施以及个人避灾的主要方式。
4. 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了解分布及成因便于对症下药设计出对应的防灾措施,因此设为重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涉及的因素多样,综合性强,容量大。


七、教学策略
1.对教材进行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逻辑认知规律。
2.创设情境体验正确的避灾方式。
3.结合生活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灾害。
八、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提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学生亲身经历的不多,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陌生的事物展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各种自然灾害的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分布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教师引导自然灾害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学自然灾害概念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概念中的关键词。
自然灾害分布和成因分析,结合地图关注自然灾害分布与所在地区自然因素之间的相关联性。注意人为因素在自然灾害形成中的作用。
十、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自然灾害的视频,营造中国自然灾害多样、危害严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灾害的兴趣。
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这是发生在我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破坏、社会经济损失非常严重。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们有没有很好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呢?下面我们来了解第一个问题:自然灾害及分类。
新课:
一、自然灾害及分类
观察多媒体中的图片和介绍
自学问题一:什么是洪涝?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二:什么是干旱?干旱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三:什么是寒潮?寒潮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四:什么是台风?台风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五:什么是地震?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六:什么是滑坡?滑坡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自学问题七: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灾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学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引出新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两大条件?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自然灾害概况
承转: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就了中国多样的自然灾害,分布也极为广泛。
三、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防灾减灾
展示图: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小组合作探究:依据班里的学习小组,分配各小组不同的探究题目,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小结;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纠正。老师进行评价、补充和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自然灾害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洪涝
干旱
台风
寒潮
承转: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就了中国多样的地质灾害,分布也极为广泛。
展示我国地震分布图,解释我国为什么地震频发?
展示世界两大地震带,播放汶川大地震视频,感知地震的危害。
展示图: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依据班里的学习小组,分配各小组不同的探究题目,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小结;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纠正。老师进行评价、补充和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自然灾害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地震
泥石流
滑坡
问题一:讨论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政府应当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灾?
问题二:讨论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个人应当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问题三:我们沈阳所在的东北平原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怎么防治?
(设计意图:回到课标——能够分析家乡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等)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自然灾害,明确其危害,通过自然灾害分布和成因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不同的地区面临不同的自然灾害,其防灾减灾的措施也各有不同。让我们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热爱我们的家园更好地生活。
评价园地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寒潮 B. 地震 C. 洪涝 D. 车祸
2.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3如果上课时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教室在一楼,应有序撤到室外的空旷地上;如果教室在楼上,晃动时应躲在结实牢固的桌子下或墙角处,要用书包、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随后迅速有序撤离楼房。
十三、教学反思
1. 注重情景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切身感受。
2. 实时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3. 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4. 时间分配稍显不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再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