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2气候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2气候教案

资源简介

2.2.2 气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气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气候的第二个基本要素——降水。
【探究活动一】:降水的分布特征?
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师:通过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得出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通过图例得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学生:我国降水量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教师总结:读图,得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降水最多的地方为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新疆的托克逊。那么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又如何呢?
课件展示:
教师: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降水量集中于夏季。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5-9月,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课件展示:
教师:通过观察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开展小组竞赛,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学生: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总结: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偏北风 偏南风(东南、西南)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
学生:四个城市雨季由短到长排列: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
教师总结:我国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课件展示: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课件展示:
教师:通过观察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进而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教师总结: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夏季风不仅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也影响了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探究活动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依据?
课件展示:
教师:通过观察我国干湿地区图,找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界线?
学生: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教师总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其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探究活动三】: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件展示:
北方传统民居
南方传统民居
教师:通过观察南北方的传统民居,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北方多为平顶屋,降水少;南方多为尖顶屋,降水多。
教师总结:南北方降水的不同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建筑,也影响当地的饮食、农业生产等,如南方人喜欢吃辣,农作物多以喜水作物为主;而北方农作物多以旱地作物为主。不同的干湿地区也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课件展示:
教师:通过观察植被分区可以得知,气候干湿程度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湿润区林木繁茂,干旱区主要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而中国干湿地区也会影响农业生产。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通过中国干湿状况图,可以得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五、板书设计
空间分布特征: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时间分布特征:大部分降水集中于夏季
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
原因:夏季风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读图分析,并结合图片总结原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