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二、教学重难点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教师:出示几幅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图片,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课件展示:教师: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这些都属于自然资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自然资源。【探究活动一】: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师:学习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结合课本及图片,概括什么是自然资源?课件展示:教师: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资源,判定下列物质哪些属于自然资源?课件展示:学生:铁矿石、野菜、石油、河水、金矿、石灰岩属于自然资源,其他的都不属于自然资源。教师总结:判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存在于自然界;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清楚了什么是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呢?课件展示:教师:观察上面图文信息,体会这六类资源有什么差异?学生:土地、水、阳光、森林、鱼可以重复利用,并且可以再生,只有煤炭,用完以后就没有了,不能再使用了。教师总结:自然资源根据资源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二是非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用一些少一些,用完了就没有了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两大类划分,判定以下物质,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课件展示:学生:只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他三类都属于可再生资源。【探究活动二】:自然资源的利用?教师: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结合下面的图文资料,请谈谈你的看法。课件展示:教师:黄河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年年断流。这对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课件展示:教师:位于淮河干流的蚌埠市,一直靠淮河供水,但淮河污染使自来水厂的水源发生极大危机,城市一度闹起水荒。市民纷纷买矿泉水、纯净水或井水吃。课件展示:教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使地表营养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导致森林消失,良田荒芜。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图文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过渡:清楚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那么我国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呢?【探究活动三】:自然资源的特征?课件展示:教师:通过上面图表内容,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仔细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探究活动四】:自然资源的利用?课件展示:教师:对于我国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并开发一些新能源。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教师:除了这些,还可以做到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1、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2、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卫生筷及塑料袋;3、拒绝贺卡;4、少用一次性电池,多用充电池;5、节约用水,重复利用;6、节约用纸,废纸回收;7、随手关灯,节约用电;8、夏天家里的空调不要开得太低;9、电器不用时要及时关闭,避免待机状态时耗电;10、将不穿的衣物送给需要它的人;教师总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五、板书设计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自然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通过比较知道自然资源的分类。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形势,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平常的生活实践,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使我国的自然资源达到可持续的利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节约自然资源的品质,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