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1 农业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2. 认识我国农业的主要部门。3.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4.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5.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教师: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回答。教师:我们所需要的粮食与哪个产业有关系呢?学生:农业。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农业的相关内容。课件展示:【探究活动一】农业的地位及主要部门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所理解的农业是什么?学生:农业就是种植业。课件展示: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种植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何呢?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学生:我们的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教师: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活动二】农业的地区分布?教师:我国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通过图片显示可以看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这样的分布格局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课件展示:教师:东部地形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降水较多,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在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我国四大牧区分别是哪四大牧区呢?学生:青海特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教师: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课件展示:教师:我国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结合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学业: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秦岭——淮河线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花生、甜菜、棉花秦岭——淮河线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教师:熟制的不同与气温的高低有关系,南方气温高,农作物成熟期短;北方气温低,农作物成熟期长。由于南方与北方的粮食作物的不同,进而也使得我国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如粮食作物“南稻北麦”,决定了南方喜食米饭,北方喜食面食;黄土高原地区喜食醋;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等。教师:通过分析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完成以下内容。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限在哪里?3.这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在林业的集中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1.东部与西部的差异。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东部:种植业、林业、渔业;西部:畜牧业。4.地形、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不同。5.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草原、河谷和绿洲。这些地区有水源。6.种植业: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渔业:沿海地区。7.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部的人工林区。8.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课件展示:教师:通过观察中国农产品主要产区规划示意图,可以得出由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产品构成格局是不相同的。北方主要是我国小麦的集中产区;南方主要是我国水稻的集中产区;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及新疆;南方适合发展水产养殖等。五、板书设计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 农业的东西差异 东部:种植业、林业、渔业地区分布 西部:畜牧业农业的南北差异 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清楚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及主要的农业部门。通过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进而知道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并清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及熟制,从而达到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