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章末复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章末复习教案

资源简介

第4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能运用资料、不同地图对比,探究影响铁路干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学会探究方法。
4.通过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5.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农业的主要部门。
6.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7.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9.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0.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重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4.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
5.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7.认识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四章学完了。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能运用资料、不同地图对比,探究影响铁路干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学会探究方法。
4.通过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5.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农业的主要部门。
6.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7.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9.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0.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考点一】:交通方式的选择
师:交通运输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说出我国现代主要有哪些运输方式?
课件展示:
生:航空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
师:交通工具多种多样,它们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交通运输方式除了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外还有管道和地铁。
师: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完成表格内容。
生:
运输方式 运量 运速 运费
公路运输 较小 较快 较高
铁路运输 较大 较快 较低
水运 最大 最慢 最低
航空运输 最小 最快 最高
师: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完成下面连线。
生:
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 航空运输
液体、气体等物资 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 管道运输
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 公路运输
师: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不同的运输方式各有特点,当运输需求与某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相符合时,就是合适的选择。
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铁路运输干线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铁路干线分布图,概括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
生:我国交通运输网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师: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地势平坦,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我国交通运输网东密西疏,进而使得我国的东西部经济产生巨大的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改变西部的交通运输面貌。
课件展示:
师:熟悉我国铁路干线,横向干线主要是三横,从北向南依次是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纵向干线主要是五纵,从东向西依次是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五纵三横的口诀:铁路三大横,京包包兰通、陇海兰新线、上海至昆明。五纵是京沪、京哈、京广、京九,太焦连焦柳,成昆接宝成。
师:读“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图”,说出北京、郑州 、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完成下面表格。
生: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郑州
京沪线与陇海线 徐州
包兰线、兰新线与陇海线 兰州
京沪线与沪杭线 上海
京哈线与哈大线 哈尔滨
成昆线与宝成线 成都
浙赣线与湘黔线 株洲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三】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地区分布
师:简要说明农业的地位及主要部门。
多媒体展示:
生: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种植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课件展示:
师:通过上图,概括我国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
师:东部地形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降水较多,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在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我国四大牧区分别是哪四大牧区呢?
生:青海特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
师:农业的分布差异不仅体现在东西方面的不同,还表现在南北方面的差异,结合图片,完成下面表格。
课件展示:
生: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线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花生、甜菜、棉花
秦岭——淮河线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课件展示典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课件展示: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结合地图,简要说出A、B、C、D四个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并能说明理由。
生: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师:各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影响了四个地区发展农业的类别。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自然条件,包括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农民的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 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考点五】工业的分布
师:工业生产就是开采自然资源(煤炭、铁矿、石油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简要说明工业的地位。
课件展示:
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师: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铁、汽车、化肥、水泥、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师:通过图片,概括我国工业是如何分布的。
课件展示:
生:由沿海向内陆推进。
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主要分布沿海和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逐渐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中心成长壮大,新工业中心不断涌现,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少,分布稀疏。
课件展示:
师:中东部人均工业总产值比西部高,说明中东部工业比西部发达。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市场、交通等条件。我们可以概括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沿海多,内陆少;长江下游多,上游少。
【考点六】高新技术产业
课件展示:
师: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在哪里?──高新技术产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且发展快速。通过图片,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生: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我国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地区。
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五、板书设计
1.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3.影响铁路干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4.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的名称及位置,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5.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农业的主要部门。
6.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7.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9.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0.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多种记忆方法,尝试记忆本节课内容。本章内容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本章内容主要通过递进的方式,先了解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的分布及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然后介绍中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最后讲解中国的主导产业——工业的生产过程及主要工业区,以及带动各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教材利用图像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方式得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地图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忆图,结合所学主干知识,充分挖掘出图像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