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春望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律诗和绝句
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律诗,每句七言的称七言律诗。
一二句称作首联,
三四句称作颔联,
五六句称作颈联,
七八句称作尾联。
绝句:全首四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绝句,每句七言的称七言绝句。
对偶。
对偶
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作者简介
《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舒缓 、深沉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词:国,国都;城,长安城。
翻译: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赏析:对比,对偶,借景抒情,描写了国都长安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长安虽是春天,但乱草丛生,令人满目凄然之景。(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
第一种解释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因感伤时事而落泪,鸟因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别的感情。
第二种解释: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食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承上启下,“感时” 承上,“恨别”启下。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词:烽火,战争、战火,指安史之乱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
翻译:战火连绵,如今已持续到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以抵得上万两黄金。
对偶、夸张 ,写出了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突出了战火连绵不断,和家人难通音信,家书变得极其珍贵,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怀。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女的强烈的思念。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尾 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词:浑,简直。
翻译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忧国思家而焦虑叹息,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越搔越短,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3.赏析: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头发早就白了,变得越来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本联描绘诗人白发稀疏的苍老愁苦之态和忧愁难解的情状,表现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
尾 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上学期所学诗歌《望岳》,说说本诗标题为什么叫“春望”,可否改为“望春”?
“望”字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一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诗题 主题思想
《望岳》 通过赞美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
《春望》 全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真实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感情。
主题
全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国都长安的残破景象,真实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感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舒缓 、深沉
《春望》
1、说说“城春草木深”中“草木深”的含义?(赏析“深”字的妙处)
“草木深”或“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
2、统领诗的前四句的是哪个字?
答:“望”。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6.请具体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写出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的悲愁。
理解性默写(一)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句: , 。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 , 。
3.《春望》中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
2.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3.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4.作者用反衬手法写出荒凉残破的景象的句子是:
5.用拟人手法写作者感时伤世感情是:
6.诗人感时伤怀、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
7.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
8.诗中用拟人手法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10.以乐景写哀表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
11.写出了战火不断、盼望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12.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1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1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15.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
16.最能体现忧国思家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15河北中考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6.
(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7.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 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B
1、 《望岳》中描写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句子 , 。
2、《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巍峨高大景色的句子 , 。
3、《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名句 , 。
4、《春望》写远望之景,长安沦丧,山河依旧
的句子 , 。
5、《春望》忧国忧民,憔悴,典型艺术形象
的句子 , 。
6、《春望》拟人手法,写诗人感伤时事的句
子 ,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赏析的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2、解释字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景物特点、情景、景象
3、 抒发了---的感情。
(根据情况,灵活组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