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课标要求】
2011版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022版
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气温是如何观测的吗?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
(2)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
(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
(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练习,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该城市年平均气温约为( A )
A. 16.7℃ B. 12℃ C. 18.3℃ D. 15.8℃
总结:
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何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在正午12时?
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1.找最高气温
2.找最低气温
3.计算气温日较差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任务3 知道气温年变化规律,计算气温年较差。
教师提问: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月份?
气温年变化: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
提问: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思考:海洋最热、最冷月均温出现时间为何会延后一个月左右?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1.找最高月均温
2.找最低月均温
3.计算气温年较差
练习,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任务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指导学生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师适时点拨: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指导学生读图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完成所给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