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必修3 《政治与法治》第 一 单 元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第 一 课 历 史 和 人 民 的 选 择第 一 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前 后 各 种 政 治 力 量一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由基本国情决定)3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二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 20世纪上半叶三种建国方案: ①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 ②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3 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特点(1)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①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②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2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革命斗争的特点——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①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②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与使命担当成立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最终目标和历史使命:①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第 二 框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人 民 站 起 来、富 起 来、强 起 来一 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2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二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1 改革开放开启的标志:1978、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 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①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 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三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1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判断: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2近代中国产业工人出现,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的主心骨。(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为其他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路径。( )第 二 课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先 进 性第 一 框 始 终 以 人 民 为 中 心一 党的性质和宗旨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不是基本立场)3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维护人民利益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②党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检验标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执政理念:(1)内涵:①立党为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②执政为民: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2)要求(※)①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②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③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第 二 框 始 终 走 在 时 代 前 列一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1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2 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P20-21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①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③与时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④求真务实: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三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 是什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2 为什么: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3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8个“模范”)①做学习的模范; ②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③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 ④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⑤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 ⑥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⑦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⑧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比较: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③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判断:1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2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3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4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第 三 课 坚 持 和 加 强 党 的 全 面 领 导第 一 框 坚 持 党 的 领 导一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1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由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重要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二 党的主要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1)政治领导侧重点: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思想领导侧重点: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组织领导侧重点: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党的各级组织、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要求: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总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三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6个制度见课本P27)(2)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2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①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②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第 二 框 巩 固 党 的 执 政 地 位一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因1 必要性: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2 重要性: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二 新时代如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总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三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 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2 民主执政(1)含义: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2)如何坚持民主执政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3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比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2)依法执政的含义: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3)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4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判断: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体现。( )2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切实履行好管理国家的各种职能。( )3 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主线。( )4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5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全面,要害在严,基础在治。( )6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第 二 单 元 人 民 当 家 作 主第 四 课 人 民 民 主 专 政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第 一 框 人 民 民 主 专 政 的 本 质:人 民 当 家 作 主一 我国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因从国家性质或人民的角度看】1我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3 我国国家政权的特点①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②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已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①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领导阶级和中坚力量。②工农联盟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 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全民的或超阶级的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1)最广泛的民主①表现 A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②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化。(2)最真实的民主①从政治保证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③从实现方式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利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开“空头支票”的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第 二 框 坚 持 人 民 民 主 专 政一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①发扬民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②坚持专政: 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3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国家职能(※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具体包括:(1)对内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外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②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判断 1 任何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3 民主是在国家范围内按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4 新冠肺炎疫情下,打击涉疫网络谣言,人民民主专政行使的对内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5 我国的国家机构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性质。( )第 五 课 我 国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第 一 框 人 民 代 表 大 会:我 国 的 国 家 权 力 机 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③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②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③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行使权力时不能加“最高”)※区分人大的四种职权:职权 内容 区分立法权 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 四种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文字表述中有没有“决定”两个字。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关于大政方针、规划、其他国家机关工作报告的通过等则是决定权;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如果是对相关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具体工作进行检查等则属于监督权。决定权 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任免权 选举、任命、罢免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的权力监督权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二 人大代表1人大代表的产生及地位①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①提案权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策。②质询权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3人大代表的义务①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第 二 框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我 国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一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2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治制度。(2)表现: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判断:1 在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2 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3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行使了最高决定权。( )4 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5 人大代表是公民利益的代言人,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6 人大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 )7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9 人大与其他国机关是相互监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0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我国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国家权力。( )第 六 课 我 国 的 基 本 政 治 制 度第 一 框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 度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组织上是独立的、法律上是平等的)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具有参政权。(“联合执政”、“共同执政”、“轮流执政”都不对)④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②这一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 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 主题和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不是党和政府、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3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求:①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②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第 二 框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2 我国行政区域的结构形式:①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②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形成)2民族方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具体见课本P61)(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织”的分布特点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国家统一是这一制度的前提和基础)(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镇不属于自治地方)(4)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不属于自治机关)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③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5 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等于鼓励信教):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任何境外组织不得干涉我国宗教事务)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第 三 框 基 层 群 众 自 治 制 度一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 基层群众自治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2 农村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①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权机关、国家机关,不是党和政府,不履行国家职能)②主要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③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④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3 城市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①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②任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③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④管理: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二 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1 基层民主实践的内容(1)民主选举①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均由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②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③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2)民主协商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3)民主决策(公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公民没有决策权)①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②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共同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③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4)民主管理①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②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③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5)民主监督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2 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判断:1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2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联盟。( )3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4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施全面领导。( )5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遵守宪法。( )6 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决策机构。( )7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享有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权。( )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施的。( )9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10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11 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1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行使高度自治权,包括停止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利。( )1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地区的根本政治制度。( )14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能解决好我国的民族问题。( )15 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6 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 )17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委会会议决定。( )18 在我国城乡基层社区,人民群众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 三 单 元 全 面 依 法 治 国第 七 课 治 国 理 政 的 基 本 方 式第 一 框 我 国 法 治 建 设 的 历 程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 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 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3 法律的发展:古代,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4 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④近代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归于时代。(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二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 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 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 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 法的历史类型: ①奴隶制法 ②封建制法 ③资本主义法 ④社会主义法5 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6 法的职能:①法具有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法具有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7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第 二 框 全 面 推 进 依 法 治 国 的 总 目 标 与 原 则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①法律规范体系 ②法治实施体系③法治监督体系 ④法治保障体系 ⑤党内法规体系】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A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B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据: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据: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求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B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据: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和法律的规范作用。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求:从国情出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判断: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香港特别行政区沿用过去的法律,体现了国家制定法律的创制法律形式。( )3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4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以形成良好社会秩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 依法治国,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6 打击黑恶势力的犯罪行为,体现我国法律的社会职能。( )第 八 课 法 治 中 国 建 设第 一 框 法 治 国 家一 法治国家的内涵1 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2 法治国家的特征(要求)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坚持良法之治。①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②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②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二 建设法治国家1 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①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2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通过建设法治国家, ①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②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第 二 框 法 治 政 府1 法治政府的内涵①职能科学的政府 ②权责法定的政府 ③执法严明的政府④公开公正的政府 ⑤廉洁高效的政府 ⑥守法诚信的政府【①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②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2 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要求和具体措施总要求:①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具体措施:①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⑤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3 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通过建设法治政府①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第 三 框 法 治 社 会1 法治社会的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表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 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3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①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判断:1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国家。( )2依法治国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3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唯一方式.。( )4 有法就有法治国家。( )5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6 维护宪法的权威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7 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8 守法诚信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9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把政府的主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0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 )11法治社会意味着各种社会规范都能得到人们普遍信仰。( )12法律威慑下,人们谨言慎行体现法治社会的特征.( )13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九课 全 面 推 进 依 法 治 国 的 基 本 要 求第 一 框 科 学 立 法1 科学立法的内涵: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 科学立法的标准①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③科学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3 推进科学立法①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②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③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a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b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第 二 框 严 格 执 法1 严格执法的内涵严格执法,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2 严格执法的意义①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③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3 推进严格执法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②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执法行为。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融法理情于一体, 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第 三 框 公 正 司 法1公正司法的内涵: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2 公正司法的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的结果合法合理。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3 推进公正司法①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④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第 四 框 全 民 守 法1全民守法的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 全民守法的要求①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3 推进全民守法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 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②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③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判断:1 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是宪法。( )2 科学立法应做到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权利与责任完全分设。( )3 我国的执法机关是政府。( )4 政府严格执法,就要做到法定职责尽力为,法无授权慎重为。( )5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证。( )6 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是推进公正执法的要求。( )7 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活动的结果体现公平正义。( )8 保障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程序就能实现公正。( )10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生活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1 全民守法就是指全体人民要自觉尊重和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2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从全民守法角度看,这句话强调要用法律支撑道德。(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