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错知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人不一定是哲学家。)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等于总和)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关系)。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4、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原子、分子,)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如: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心无外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如神创论/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5、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哲学上的 “物质”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哲学上的物质≠物质具体形态;②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3)物质具有可知性7、构成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物质因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③意识的本质(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或主观映象。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⑤社会实践是产生意识的根本途径。⑥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9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如刻舟求剑)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10、认识、利用、把握、发现、尊重规律( 对 ) 改造、消灭、创造、改变规律(错 )11、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2、①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可知论)13、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14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15、“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对 )”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错) 联系是有条件的16、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不是按时间出现先后、名称、形式等,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18、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9事物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0、质变不等于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21、①辩证否实质是“扬弃”,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②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2(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会相互转化2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比较: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试点、示范、典型、抽样、推广经验等这类词常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体现25、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抓关键词A主次矛盾:常有重点、中心、关键、核心、要害、突破口、首要任务这类词B矛盾主次方面:主流、主体、主导、本质、性质、大局、方向、总体上、大多数这类词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7、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8、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 + 学习29、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0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3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2、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混淆)34、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对 ) 推翻真理( 错 )35、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6、社会在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在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37、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8、(1)生产活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活跃的因素。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①反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土地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②反映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如宪法修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1、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42、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4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44、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45、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③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46、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47、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只能起影响作用,不能起决定作用。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5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5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5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54、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55、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7、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58、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6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6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