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川教版九下第1课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川教版九下第1课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书法教案(第1课)
教学版块(课题)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课时 4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作品,掌握书法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语言应用:学习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美”,“无形之相”。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明确书法艺术的种类、特征和审美要素。审美创造:不同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感受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内容 明确书法艺术的种类、特征和审美要素,掌握书法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课后练习1临写。
教学重难点 书法艺术的种类、特征和审美要素。课后练习1临写。
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利用点名册点名,将未到的学生及时作记录。一、引入课题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行楷、行书、隶书、篆书、篆刻的基本技法。本单元我们将学习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以及如何创作书法作品。课程新授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人们写字,是为了用文字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但中国文字的书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逐渐地发展为一种艺术。“中国的笔墨、中国的书法的传统、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书法艺术同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一样,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我们从一般的审美规律出发,结合历代书论中的有关论述,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整理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书法之美。书法的线条之美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书法结构造型之美所谓结构的美,也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妥帖为美,不妥帖为丑等等。所以古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二要匀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须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在各体书法中,最讲匀称和黑白得宜的是篆书。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山峦的起伏,海浪的翻滚,树木的槎牙,卷云的叠秀皆为参差之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光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写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富多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姿态横生、丰彩的书法艺术品。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罪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和“似”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气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书法的章法之美章法美之要领可以归纳为体势承接,虚实相成,错落有致。它们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三种联络方式。有了这样的章法,一幅书法就会具有混成一体的风情和活泼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既有秩序感,又有节奏感,还有飞动感。当然这三种联络方式的每一种所起的上述美感效果是各不同的。体势承接。它所追求的是字与字、行与行间的贯通和秩序。如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说的“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虚实相成。书法中的实主要指有线条、有字之处;虚,就是字间、行间的空白处。虚实相成的章法,从书写的过程来看,是临时制宜、一次完成的。治书艺者以其眼和手来掌握黑白的分布,使黑处达到如“金刀之割净”;与此同时,线条以外的白要达到如“玉尺之量齐”。书法作品一般都有题识。它既是正文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以虚实相成求得章法美的又-点睛之处。另外,题款上的字体变化也能形成虚实相成等章法之美。错落有致。这是一种在法度中求突破,于缤纷中求奇趣,于变易中求和谐的章法。主要表现在:字与字之间产生错位,字的中轴线有时与行的中线重合,有时则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些错位和斜侧有意形成字里行间的不齐整,不均衡,不协调。但是善书法者随后又用技巧来进行救正,于是作品的整体在变化中造成美感,在矛盾中显出灵性。有意识的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圣手要数唐代怀素,他的代表作《自叙贴》的章法特色就表现在参差变化,牵丝映带,欹侧救正。书法的节奏之美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由于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书法线条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能给人以节奏感,因此有人称“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固然是听觉,但人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受能力。三、课堂练习学生临写练习1(课本67页),老师下位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知识拓展:书法意境美:在书法中,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等,都是讲的书法的意境美。唐代的张怀壤说:“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宋代的黄庭坚说“观之人神”。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总体.上缺乏一种贯穿全幅的气质和精神,就难以形成一种美的意境;成功的书法艺术,应该是每个字的线条和结构是美的,同时全幅又组成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出某一种美的意境。也就是由全幅各个字的用笔和结构所共同体现出来的某种美的理想或美的境界。书法意境美的创造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神采,二是韵趣,三是诗情。四、归整文房四宝
作 业 完成临写练习1(课本67页),要求漂亮、工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