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教学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教学难点是我国防灾减灾的手段和个人自救互救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图6.14),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思考:1、你知道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2、遭遇自然灾害,你该怎么做 【新课讲授】一、防灾减灾手段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等多个方面:灾害监测、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害防御、 灾后恢复1.灾害监测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展示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等图片讲解其原理,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案例】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报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警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例如在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8秒为成都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成都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活动】小组讨论你所了解的防御措施。2.灾害防御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活动】阅读材料,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地震救援对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相关技能的要求很高;地震发生后,地震专业救援队是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世界上多个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成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我国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2001年成立,在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救援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国外发生强震灾害时,这支救援队也会奔赴受灾现场,与其他国家的专业救援队一起,进行救灾援助。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2.计算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例。3.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答案:1.地震专业救援队由搜索人员、营救人员、地震专家和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等组成。需要的专业救援设备:各种生命探测仪器等搜索设备,气垫式千斤顶、液压撑杆、扩张钳、剪切钳、救援三脚架等营救设备,以及现场通信系统、医疗救助系统运输车辆等,还有搜救犬。2.读表可知,表中共列出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救援次数为16次,其中参与国际地震救援9次,经过计算可知其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约为56%。3.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要从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道义担当以及为地震救援增添力量等角度出发进行讨论。)二、自救与互救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自救与互救包括三个方面: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1.灾前准备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物品的主要作用常见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台风等灾害是可以较准确预测的。因此,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这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线路进行撤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灾中救助行为。3.灾后自我保护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要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活动】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所应急避难场所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1.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2.若所在地区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居所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3.若所在地区没有应急避难场所,请选择附近你认为合适的应急避难场地,并说明理由。(答案:1.网络地图中搜索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2.根据上题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导航系统查找路线。3.要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进行选择:一要保证安全,二能容纳大量人口,三要能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